7月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熱點問題研討會召開,研討會聚焦“需求側管理的內涵與落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陳彥斌教授發布主報告。
報告指出,在新發展階段和新背景下提出需求側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首先,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助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談高質量是不是就不要發展,不要增長速度呢?其實不是的,高質量發展仍然是談發展,仍然要以經濟增長作為重要支撐,不要過去那種低質量發展,不要為增長而增長,不能只以增長速度作為目標的簡單粗放的增長模式。顯然傳統的增長模式是難以實現,所以需要新的理念,需要新的對策,需求側管理就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要以國內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側重國內大循環,強調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來,而需求側管理正好以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構建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并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所以,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助于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于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
其次,加強需求側管理有助于釋放經濟增長動力,確保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加強需求側管理通過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可以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能夠從需求側強化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從而確保中國順利實現2035年和2050年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所需要的經濟增長速度。
報告具體探討了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配合問題。
第一,在暢通國內大循環方面,需要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互配合。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高品質、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但目前國內生產的很多產品難以有效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從供給側來提升產品的品質與質量,可以更好地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所催生出來的需要調整供給側面的變革。
需求側管理能夠改善總需求結構失衡的困境,尤其要提升居民消費規模和居民消費的質量,從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一種牽引作用,才能形成兩者的良性循環,良性循環有助于推動國內大循環的形成,有助于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格局。
第二,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本身,也需要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者的配合。《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應該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著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的增長模式,成為“世界工廠”,在國際產業鏈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去年在疫情之初和后疫情時代,中國的出口都是非常不錯的,但也應當看到,目前中國的產業鏈在全世界還是具有一定的重構的壓力,目前怎樣來應對這種壓力,很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提高產品供給質量,有助于穩固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作用,有助于維持中國在世界工廠的地位,為國際大循環提供動力。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有巨大的消費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所以,通過需求側管理可以持續的、長期的釋放強大的消費潛力。中國每年居民消費占GDP比重38%,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8%,每年可以增長20萬億人民幣的消費能力。所以,中國可以成為世界級的巨大市場。
報告認為。在需求側需求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共同作用之下,中國的“世界工廠”+“世界市場”新模式,可以更好地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與形成。
如何落實需求側管理報告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充分完善與創新中國特色宏觀調控,通過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方式方法與戰略手段,可以有效應對。
報告建議,一是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新框架能夠有效擴大內需,提升消費質量和投資效率,從而有助于落實需求側管理。二是宏觀政策“三策合一”可以解決總需求結構失衡的問題,這是通過結構改革、結構政策、結構調整的第三個政策的手段來落實,所以,可以有助于推進需求側管理,前面講到需求側管理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帶有結構性特征,這是它與總需求管理的很大的差異。所以,“三策合一”有助于推進需求側管理。三是宏觀政策“三策合一”新框架能夠有效推動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配合,從而有助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杜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