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百度Create大會是專門面向創造者的科技大會,向創造者們致敬!
今天,我們的相聚方式,既夢幻又現實,這就是當下時代。“人機共生”進入生活方方面面。
在中國,我們有著更強烈感受,幾乎每個終端都帶著芯片,家電、社區、城市也因此智能了起來,我們嘗試過無人駕駛的汽車,越來越熟悉無人值守的收費站、無人售貨的超市。中國戰略性地提出,要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國有著海量數據和豐富場景,也有著完善的產業鏈,更有著鼓勵創新創造的政策。毫無疑問,中國是AI成長的深厚土壤。
看全球,我們堅信,技術應用門檻不斷降低,創造者們也將迎來屬于人工智能的黃金10年。未來10年,AI將成為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千行百業被重構,人們的生存空間將大大拓展,技術的價值將被充分開發,創造者們不僅會取得個人成功,更將為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貢獻力量。
回望歷史,社會進步主要是由技術創新驅動。第一代創造者用蒸汽改變了人類社會,第二代創造者用電力照亮了人類文明,第三代創造者進一步用信息重構了地球村。今天,隨著技術浪潮不斷奔涌向前,我們來到了人機共生的時代。而新一代創造者,他們手中改變世界的工具,正是人工智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11年前開始深耕人工智能領域,我和百度的同學們,竭盡所能,為大家提供改變世界的“AI工具箱”。
擁有了“AI工具箱”,每位創造者都可以成為“披荊斬棘的哥哥”和“乘風破浪的姐姐”。
我之前多次介紹過,百度飛槳是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功能豐富、開源開放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相當于“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這里,我分享兩個小例子。
有一位大學生,他的家鄉在甘肅省古浪縣。在他的記憶中,沙塵暴嚴重時,人在戶外待不過一分鐘,全身上下嘴里都是沙子。懷著改變家鄉生態的夢想,他決定和同學們一起做“沙漠治理機器人”項目。而幫他打開AI世界大門的,正是百度飛槳深度學習平臺上一門零基礎入門課程。借助飛槳平臺,他和小伙伴們如今做出了治理沙漠的原型機。我相信,不久后,他們研發的沙漠治理機器人將穿梭在戈壁灘中,讓綠色在大地上生長。
有一位博士生,借助百度飛槳平臺的視覺和文本能力,和團隊開發了瀕危語言辭典項目,顯著降低了瀕危語言向漢語的轉譯難度。現在,這個功能已經集成進國家語言保護工程,正在云南和廣西測試。AI技術成為了留存語言DNA的工具,讓那些可能再也聽不到的美麗語言,能夠永遠地被記錄。
只要擁有一些最基本的電腦操作基礎,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哪怕對算法一無所知,也能通過飛槳來設計和生成AI模型,讓硬件實現智能化。這些年,我們引以為傲的百度飛槳平臺,已經凝聚了406萬開發者,服務了超過15.7萬家企事業單位,覆蓋數十個行業,創建了47.6萬個模型。
我們沒有止步于此。“AI工具箱”里,另一件“傳說級”的武器是大模型 。
不久前,我們剛發布了全新的大模型品牌“文心”。百度從2019年開始就用海量的通識知識訓練大模型,文心大模型是真正能實現落地的知識增強大模型。在不同類型大模型中,百度也發布了全球首個百億參數預訓練對話生成模型 PLATO-XL,參數達到110億,可實現“有邏輯、有內容、有意思”的中英文多輪人機對話交互。它訓練出的對話式人工智能,可以俏皮可愛、也可以老練深沉,輕松融入各種自然語言場景。
百度的生態公司百圖生科,也利用自己構建的生物計算平臺和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大大減少了典型蛋白質結構預測時間,從當前業內標桿的30分鐘縮短到5分鐘以內。通過大模型,可以縮短新藥研發的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提高靶點發現準確性和效率,AI應用于生命科學,正在探索出一條實際可行的道路。
以上AI工具的背后,是百度大腦。百度大腦是我們AI技術積累和產業實踐的集大成。經過多年研發沉淀,百度大腦不僅為創造者準備好了“AI工具箱”,更為社會和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技術“大底座”。
百度大腦日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其中的飛槳深度學習平臺、昆侖芯片、以及語音、視覺、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AI技術和平臺,已經成為助力各行各業的新型基礎設施。
AI工具箱,由創造者共同搭建,理應為創造者共同使用。這也是為什么飛槳等平臺,從誕生之日就是開源開放的。我們的使命是“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我們提供技術平臺,給沒有技術資源和研發能力的機構和創造者,讓大家去做擅長的事情,共同推動整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這也符合我們的初心。
接下來,我要和大家探討的下一個問題是:AI將會為我們拓展哪些新的發展空間?
最近,我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智能交通—影響未來10年到40年的重大變革》。那我就結合這方面的思考,為大家講述AI帶來的新發展空間。
先分享一個故事。今年10月,百度在北京亦莊的Apollo自動駕駛實驗基地,迎來了盲童學校的孩子。他們不僅驚喜地觸摸無人車的激光雷達、車內的顯示屏,還開心地乘坐了無人車。孩子們說:“希望以后的車都能實現無人駕駛,這樣視力有障礙的人,就可以和普通人一樣出行了。”工程師跟我說,“看到孩子們對無人車的渴望和信任,再苦再累都值了!”作為一家技術立身的企業,我為技術普惠深感自豪。
當然,還有很多切實問題亟待解決。限購、限行還要持續多久?擁堵能緩解嗎?如何減少交通事故?我們離無人駕駛還有多遠?可以說,智能交通將是這些問題的最優解,智能交通將是影響未來10-40年的重大變革。
我們希望構建的智能交通,是從自動駕駛出發、基于聰明的車、智慧的路的智能交通,是把人工智能、5G通信、云計算等技術,是深度融合到交通領域的智能交通。它可以解決三大問題:
第一,減少90%道路安全事故。全球每年有135萬人死于交通事故,平均每24秒就有一人喪生。在5-29歲的青少年和青年人群中,道路安全傷害是排名第一的死因。94%的交通事故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誤判、疲勞、酒駕等。自動駕駛將消除人為因素。隨著技術成熟,自動駕駛會比人類司機更安全。
第二,系統解決擁堵問題。中國汽車保有量約2.8億輛,大城市通勤高峰期的通行速度只有二十幾公里。到2030年,汽車保有量將會達到4.5億輛。我們迫切需要為交通尋求新解決方案。
未來的城市智能交通,不僅要有“聰明的車”,還要有“智慧的路”。例如,部署在亦莊全域300多個路口的AIR智能道路系統,擁有和百度Apollo技術同源的感知、決策與控制能力。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讓智能道路系統可以“眼觀六路”;而昆侖芯片、Apollo、飛槳深度學習平臺加持的路端邊緣計算平臺,則是智能道路系統的“大腦”,它可以不斷自學習,持續演進。AIR智能道路系統,是路端的“自動駕駛系統”。
全國數十萬個城市路口,因為AIR智能道路系統,將實現“城市級”的信控實時優化,未來出行有望暢通無阻。全國數百萬公里的路,因為AIR智能道路系統,通過車路協同,可以實現對車輛的安全護航。
百度實踐證明了成效。在河北保定核心區,過去兩年年均機動車增長7%,但擁堵指數卻通過部分路段信控優化下降了6%。在廣州黃埔區,每輛車遇到紅燈的平均次數,從三四次下降為1次左右。“一路暢通”的背后,不是依賴“好運氣”,而是人工智能技術,是智能交通。
我們通過結合圖神經網絡的仿真發現,假如一個城市全部路口都實現了智能化和城市級的區域信控優化,能夠提升15%-30%通行效率。
我們判斷,5年之內中國的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之內,基本上擁堵問題就可以解決。
第三,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可以助力碳減排。百度希望通過車、路、行三個方面助力減碳。百度8月發布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在過去的一個季度,提供了11.5萬次服務,這讓蘿卜快跑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提供商。2025年我們希望將服務擴展到65個城市,到2030年擴展到100個城市。
接下來,我想說說汽車機器人。
汽車機器人,則是我們對汽車發展的未來判斷。2021年3月,百度成立了獨立的智能電動汽車制造公司集度。在成立后的207天,集度就進入了simu car(軟件集成模擬樣車)的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開發階段,創下了領先行業紀錄。集度的汽車機器人,貫穿了三個產品理念:
第一,汽車機器人擁有L4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讓汽車機器人能“自由移動”。
第二,人車交互及語音語義的精準識別,讓車與人能“自然交流”。 這意味著,車與人的交互,可以像朋友一樣面對面交流。它理解你的情緒,實時響應你的需求,是一個貼心的智能伙伴。
第三,汽車機器人可以自我學習和迭代,能夠“自我成長”。它會不斷學習用戶使用、交互習慣,基于行為數據,不斷優化自動駕駛及智能座艙的各種體驗。
集度,通過打造擁有情感和智慧的革命性汽車機器人,正醞釀一場出行方式的長遠變革,用沉浸、安心和充滿共鳴的體驗,重塑人機關系。
2022年上半年集度將公布首款概念車,并在2023年量產交付首款汽車機器人!我對集度的未來充滿信心,對集度的汽車機器人非常期待。
這些汽車機器人,可以跟人、道路、與自己的同類自主地溝通,并根據溝通的結果做出相應的動作。它們就像大海中的魚群,自主有序地、游刃有余地移動,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成為人類的智能助手。
可能你會認為,這是遙不可及的未來。但是,很多過去認為遙不可及的未來,都已變成理所當然的現在。用技術改變世界,這也是百度作為一家技術公司的信仰。
我想說,智能交通這樣規模巨大的產業,不只是大企業才能參與,每一位創造者都可以參與其中。目前,百度Apollo已成長為全球最活躍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擁有全球生態合作伙伴超過210家,開源代碼數70萬行。這些數字會不斷增長,越來越多創造者將創造屬于自己的事業。
AI沒有邊界。無論是智能交通的應用,還是航天事業的探索,創造者始終在用科技創新拓展人類能力邊界。接下來,我想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帶大家逛一逛中國空間站。
李彥宏:剛才大家看到的是我的數字人在空間站里的景象,希望不遠將來,我們都可以親身體驗在太空漂浮的感覺。技術不僅重塑著千行百業,它也能大大拓展人們的生存空間。今年,百度和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達成戰略合作,這引發了大家的關注和好奇,人工智能與航天和深空探索的結合,會產生什么化學反應呢?我們征集了大家問得最多的幾個問題。今天借這個機會,我也請來了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先生,一起聊一聊AI和航天。
李彥宏:歐陽院士您好,這次我們活動預熱,網友知道您會來到現場,我們看到大家反應都非常熱烈,也對您提出了不少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現在中國已經可以從月球采樣返回,什么時候可以實現中國的載人登月呢?
歐陽自遠:問得太好了,我先介紹一下我們已經做過的探月工程的一些具體的進展。關于探月工程怎么開始的呢?當時我們國家很英明,雖然建國不久,我們還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所以我們國家下大力氣要發展技術,要實現我們能夠進入空間的能力,所以我們逐步也能發射導彈、發射火箭、發射衛星、發射飛船等等,這是非常有遠見的,組織龐大的力量。
但是有一個問題,到月亮上干什么?月亮上有什么問題值得去探索?所以國家要我做這么幾件事。
第一,中國探測月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管你以前誰做的,我反正是后來做的,我一定要比你好。
第二,我總要一兩個項目你們誰都沒有干過,而且是很重要的,我們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在準備,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了,那你做什么呢?第一,地形、地貌,你得做全月的圖,還有立體圖,做它的成分等等,做地球和月球空間的環境,這些別人都做過的,我們做得都比人家好。我們下一步要轉入建立月面科研站,同時也載人登月,我們同時也向火星進軍,而且天問一號也已經去了火星,我們以后還要向更遙遠的小行星帶、向木星、衛星等等,我們要進發了,我們逐步的拓展我們中國的探測能力,我們一定要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要建立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強國。
李彥宏:網友關心的第二個問題是人工智能能為航天做哪些工作?我先說一下我的理解,請您指正。AI很重要的兩個能力,一個叫做感知,一個叫做控制。這兩種能力都已經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比如感知能力,從月球、火星傳回的海量圖片數據,我們可以利用AI感知能力,來識別和分析月球、火星、地表情況,相比人工篩查效率能夠提高千百倍。AI控制能力也已經廣泛體現在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車線,整條生產線都是AI控制的機器人在操作,完全自動化,深空探測當中AI感知和控制能力就更為重要,比如火星和地球的距離遙遠,光信號從地球跑到火星就需要好幾分鐘甚至更久,這意味著在火星上深空探索的機器人必須要完全依靠自主學習外界環境,并且自主作出決策判斷。所以AI感知和控制能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我也了解到未來我們可能會在月球南極建立科研站,可以用AI技術讓科研站更加智能,比如未來月球科研站內核可以是集感知與控制一體的,具備自學習能力的AI大腦,可以幫助月球基地的建造、無人值守的科學探測以及資源開發利用。我也期待我們的無人汽車可以開到月球上去。
那么您覺得航天事業還有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可以參與進去的呢?
歐陽自遠:彥宏,我非常贊成你的觀點,AI的技術一定會給航天各個領域逐漸的深度的融合,發揮它的巨大作用。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們的嫦娥三號、四號要落在月球上,它是費盡心機找一個平安的地方,結果它拍了1476張照片,拍一張立即分析,不行,它馬上就動了,一秒鐘都不要,又快捷而且又精確,就這樣最后拍完了以后它選定了一個位置落下去,確保平安,最后它完全成功,四條腿落在一個平面上,然后它把那個軌道搭下來,月球車從著陸器上慢慢走下來。所以人工智能以后必然會越來越多的滲透到利用在航天技術方面,使航天技術變得感知能力和它控制的能力越來越精確、簡便,而且快速的能夠實現目的,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很重要。你比如說我們建立月球科研站,第一個問題你要有能源,所以現在的說法都是希望用機器人上去,用月球的土壤把它3D打印,變成太陽能發電板,然后機器人去一塊一塊鋪設起來,這樣的話就有太陽能電站了。所以我想這是必然的一種結合,這也是科技發展下一步的越來越會更高級、更完美,所以你說的太對了,我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密切的結合,就是我們在技術上更快的來提高。另外在效果上更準確的獲得我們需要的數據。
李彥宏:歐陽院士描繪的未來令人期待,這也是科學探索的迷人之處。關于太空探索,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就是究竟人類是不是宇宙當中唯一的智慧生物,外太空到底有沒有外星生命,外星生命是否也會發展出類似于人類的智慧和技術。在很多科幻作品當中都提到了人類對于外星生命的探索,比如科幻故事《三體》,關于人類與外星生命的探索和交流也有很多經典的科幻電影,遠的比如《ET》,近的像《普羅米修斯》《降臨》等。人類已經做了很多努力去觀測太空,去聆聽來自太空的聲音,期望發現外星文明,哪怕是一丁點的蛛絲馬跡。
最早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在1977年發射,這個探測器燃料和核動力將車將在2025年完全耗盡,之后旅行者1號和它的孿生兄弟旅行者2號,攜帶著刻有人類文明信息的圖片,將靠著慣性奔向太空的最深處。
這些努力和商業沒有關系,對于每一位夜晚會仰望星空,對于這個宏大的宇宙充滿好奇的人而言,他可能對自己能否坐上商業飛船飛出地球兜一圈沒有信心,但是他內心始終關注著一個終極的話題,就是究竟人類是不是這個宇宙當中的唯一。這是人類對于自身意義感和歸屬感的終極探索,人類努力舉起文明的火把,通過自己打造的科學技術能力,沖向浩瀚的宇宙,最終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在這個宇宙間不再孤獨。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探索太空里最美好的、最有浪漫氣息和人文主義內核的那一部分。
歐陽自遠:彥宏,你說的太對了,太精彩了,真的,關于整個宇宙是不是只有我們的地球孕育了有高等智慧的生命?這個問題是自古以來甚至到現在,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別的都懷著一種殷切的期望能夠給予回答,甚至有人說憑什么只有你地球有人類,別人就沒有機會,別人也跟你地球一樣,比如說也是有一個太陽管了五六個,其中有一個跟地球的大小、太陽的距離、地球的環境,也跟我們地球一模一樣,你敢說人家就不會孕育生命嗎?這也是可以有的。
所以這件事情一直以來灌注著人們期望得到答案。這個問題太重要了,你現在說一定會有外星人,沒證據,一定沒有外星人,沒證據,都沒有找到證據,因為原因很簡單,太遙遠了。銀河系的半徑十萬個光年,我們現在哪怕科技那么發達,我們只能探測太陽系的行星際空間,所以我們飛三萬年才飛出去,哪有探測器能夠三萬年連續干活?所以大家都懷著一種殷切的期望,能夠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我們的地球38億年以前就出現了生命,但是一步一步的進化,我們人類的出現才一二百萬年。所以有可能銀河系里面可能有些初等的生命,但是你要發展成人類現在,所有的科學家都希望有,但是他們都會給你回答“可能有,但是沒有證據”,現在只能說到這兒了,謝謝你。
李彥宏:感謝歐陽院士今天來到我們大會的現場。我們所有的開發者都熱切地盼望能夠深度參與到令人如此激動的航天事業當中去,謝謝您。
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人們的驚喜和可能性,如同我們看到的月之亮面。而人工智能到底可不可控,它會不會反過來凌駕于人類、威脅人類的存在?如同月之暗面,是很多人都會關心的問題。
人工智能在為人類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確實在安全、隱私、公平等方面,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新挑戰。然而,菜刀是用于做飯還是作案,核能是用于發電還是發射,全都取決于控制者。人工智能也一樣,能否打造出負責任、可持續的AI,全都取決于創造者的歷史責任感。
2018年5月,百度就提出了人工智能倫理的四原則,即AI 的最高原則是安全可控;AI 的創新愿景是促進人類更平等地獲取技術和能力;AI 的存在價值是教人學習,讓人成長,而非超越人、代替人;AI的終極理想是為人類帶來更多自由與可能。這是技術可以有所作為,也應當有所作為的方向。無論何時,我們談論技術倫理問題,都應該在這個前提下去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對潛在風險足夠重視,又對技術創新充分信任。
這里說的信任,更是希望每一個用戶、每一個關注科技的朋友能對技術創新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包容。比如,搭乘蘿卜快跑每多走一公里、和智能音箱每多一次交互、用智能搜索每多識別一株植物,都在讓我們的人工智能更聰明、更安全、更值得信賴!也讓人與技術共同進步、共同進化的人機共生愿景離我們更近一步!
每一次技術創新,都會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促使人們去思考,文明究竟要走向何方。
在莫比烏斯環上,一只螞蟻可以從一側,不知不覺爬到另一側。很多人也相信存在著平行宇宙,總有一天,生命和文明可以以某種形式互相穿越。這不是科幻,這是人類探索進步的腳步。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電影《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就是探索引力波、時間旅行、和蟲洞穿越方面的領先者。我們今天也請到索恩先生和大家交流,有請。
感謝索恩先生!深奧的理論物理指導著應用科學的研究方向。最終,我們將一起去發現宇宙的奧秘。
人類的三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歷史發展,開啟了人類智慧,促使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創新和創造中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參與的人越多,技術迭代的就會越快,下一次技術革命就會越快到來。百度不遺余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開源開放,讓你我都能成為Creator。
一直以來,百度把探索人工智能視為星辰大海一般的征途。一個全新的人工智能社會即將到來,對此,我一直抱有堅定的信心。一起出發吧,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