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設施漁業的發展,海鮮養殖也不再是沿海城市的專利。
近日,首批來自重慶大足的南美白對蝦在盒馬上市,基地通過培育類似海洋的封閉生態系統,實現海蝦的工廠化、規模化養殖,讓本地人吃上了土生土長的新鮮海鮮。
產地縮短1000公里 讓海鮮更新鮮
(圖:消費者在盒馬門店挑選活蝦)
“輕點!輕點!小心它蹦出來。”每次顧客挑蝦,盒馬重慶冉家壩店的小二周娟都異常緊張,因為活度太高,池子里的蝦隨時會蹦出水缸。
周娟介紹,以往重慶市民要想吃到海蝦,最近的產地是廣東湛江,經過1200公里的長途奔波,蝦早已進入休眠狀態。如今,來自大足的南美白對蝦上市后,從產地到門店,只需一個半小時。它們旺盛的生命力,給周娟的工作造成不少“負擔”。
“不僅是活度高,這些誕生于重慶的海鮮,還拿到了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的無抗養殖證書。”重慶盒馬商品總監李多思介紹,目前這些無抗蝦正處于產能爬坡階段,每天限量兩百斤,靠著安全新鮮,每到下午就會賣光。預計到明年,年產量會達到30萬斤,將覆蓋川渝市場。
運用生物技術實現內陸“造海”
海鮮養殖,難在水源,深居內陸的山城,海水從哪里來?
沒有海,那就自己造!在重慶大足大安農業園區,2000平米的封閉廠房內,分布著近百個蝦塘,蝦苗們自由游弋在30度的“溫泉”中,空氣中彌漫著海的味道。
(圖:由于距離產地更近,內陸產海蝦的活度更高)
“這就是我花費數年在重慶造的海!”重慶零抗水產公司總經理宦國新介紹,在養殖技術如此達到的今天,人工調制海水已不是難事,但如果只靠換水養殖,平均養一斤蝦的換水量可達50噸,在內陸城市簡直是天方夜譚。
為此,宦國新花6年時間,專研出了生物絮團技術,通過為人工海水添加微生物,效去除養殖水體中的糞便、殘餌等顆粒物,形成生物循環,相當于在內陸打造了一個封閉的海洋生態系統。
更難能可貴的是,為達到生態平衡,養殖過程不能添加任何抗生素,同時養殖“海水”可以循環使用,無任何排放,不會對外部環境造成污染。
閉關6年 從實驗室終于走進市場
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李虹介紹,用生物絮團養蝦,難點在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這項技術大多存在于實驗室,能進入規模化商業運用,在西南實屬首例。
(圖:位于重慶大足區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工廠)
“研發這一技術,我花了6年,規模化投產又花了3年。這3年,全靠盒馬。”宦國新介紹,2020年,他看中川渝地區廣闊的市場,在成渝經濟帶的節點選址,投資“造海”。但他沒想到,研發多年的生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足足花了3年。
“每個蝦池都是一個單獨的生態系統,為維持生態平衡,必須控制好微生物與代謝物的比例。”憑著一股倔強,宦國新賣掉了城里的房子,每天24小時住在工棚,對每個蝦池進行實時監控。
但宦國新并不孤單,從3年前第一批蝦試驗性出塘,到現如今形成穩定規模,盒馬的訂單總是源源不斷。
為了讓宦國新安心養蝦,盒馬不僅提供了后端的運輸、包裝、推廣等工作,還給出承諾:產多少要多少!
宦國新表示,盒馬的訂單不僅給了他底氣,還帶來了不少資本的關注。今年拿到融資后,預計明年的產能可達30萬斤,可供應成渝兩地30多家盒馬門店,實現內陸市民的吃蝦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