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建新 夏 玹
扒開厚厚的礱糠,嫩黃的筍尖便露了出來,一鋤頭下去,精準落在筍腳上,伴隨一聲脆響,一根胖嘟嘟的早園筍脫泥而出。
3月氣候漸暖,正是早園筍采收的好時節。一大早,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阜溪街道泉緣家庭農場的王馳城,在自家竹林里弓著身子挖筍。不一會兒,筐子就被帶泥的鮮筍塞得滿滿當當。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德清早園筍種植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憑借鮮、嫩、脆等特點,聞名于江浙滬一帶。近年來,德清縣高度重視竹產業發展,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大力實施“一畝山萬元錢”行動,德清早園筍產業得以壯大、規范化。該縣也以6.7萬公頃的種植面積成為中國最大的早園筍產區。一根根粗壯的早園筍實實在在成為了富民興農的“金尖尖”。
質量保障有秘訣
王馳城種植了兩公頃早園筍。“天氣稍暖時,每天產量能達到2000千克;氣溫低下來,產量則穩定在每天1000千克左右。”王馳城介紹說。
產量意味著一年的收益。有著20年種植經驗的王馳城認為,保證產量,是有秘訣的。
早園筍種植采用的是早竹覆蓋栽培技術,每年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用竹葉、礱糠、稻草、麥殼、雜草等,在竹林地面鋪上厚度超過30厘米的覆蓋物,保持土壤溫度,促進筍芽分化生長,以便及早收獲竹筍。“早一點收筍,價錢能賣得更好,就能多些收益。”王馳城說,不僅如此,想要收獲高品質的早園筍,在水土管理、松土除草、留母竹、更新竹株上,都有講究。
為規范德清早園筍的種植技術、穩定產品質量,2023年,德清縣市場監管局聯合德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農村局共同參與起草制定早園筍地方標準,進一步明確地理標志產品德清早園筍的保護范圍、品種類型、產地環境、栽培管理、質量要求等。當年11月下旬,湖州市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 德清早園筍》獲批發布,推動德清早園筍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生產,進一步把好早園筍的產量關與質量關。
助農增收有渠道
中午12時,在龍勝村“山伢兒”早園筍收購站內,筍農姜志紅正將早上挖好的早園筍卸下。收購站負責人錢林芳有條不紊地將姜志紅卸下的早園筍進行稱重、記錄、拆包,再交由工人清理、打包。打包好的早園筍直接“乘坐”專車被送到各大農貿市場。
在德清縣,筍農種筍,收購商統一收筍、批發至周邊城市農貿市場和商戶的模式已十分成熟。“我們做早園筍收購已經十多年了,收來的筍在省內主要銷往杭州、嘉興等城市,省外則賣到江蘇、上海等地,哪里價格好就往哪里多賣一些。”錢林芳說。
錢林芳負責的收購站點是龍勝村最大的收購點,與她合作的筍農有47戶,早園筍采收期內,每天出貨量超過20000千克,少時也有10000千克。像“山伢兒”早園筍收購站一樣的站點,德清還有十幾家。
“種植-收購-批發”模式,使德清不少村子漸漸形成了熱鬧又有序的情景。
“這是一個群眾齊上陣的行當。承包土地種筍、采收期挖筍、收購筍、在收購站裝筍或者運輸筍……龍勝村的每個村民,似乎都能在早園筍產業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色。在這樣熱鬧的氛圍中,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德清縣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發展科科長吳佳麗說。
今年63歲的陳美麗是龍勝村村民,在收購站負責鮮筍打包工作。她一邊忙活兒,一邊笑盈盈地介紹道:“每年收筍期我都會來幫忙打包,和大家聊著聊著,活也就干完了,還能在家門口掙點零花錢。一般一個筍期我能有12000元的收入。每天工作結束后,我還會去舞蹈隊跳舞,日子別提多充實了。”
目前,德清縣早園竹種植面積達6700公頃,種植戶4500余戶,從業人員近萬人,早園筍年總產量8.35萬噸、產值4.68億元,助力農民實現純收入2.29億元。
吳佳麗表示,德清縣市場監管局還將聯合相關部門持續推動地理標志集成富農改革,對早園筍等一批德清本地具有代表性、地域性、獨有性的地理標志產品開展源頭保護和規范化管理,讓小竹筍長成助農增收大產業。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