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靠實力出圈
——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潘爾順
□ 本報記者 賈潤梅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資源。擁有國際品牌的數量和質量,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
“近年來,我國品牌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在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潘爾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進入品牌經濟時代,全球市場各個領域的競爭已經越來越集中地體現為品牌競爭。在2023年世界品牌實驗室(WBL)發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上,中國品牌上榜數量為48個,較2013年的25個增加了1.92倍,其中制造業品牌數達到15個。另外,中國進入WBL品牌500強的制造企業數量與進入財富500強的制造企業數量之比,從2013年的15.2%提高到2023年的26.3%。
強技術、提質量,中國制造業品牌闖出新天地。“2023年,進入WBL品牌500強的中國企業覆蓋計算機與通訊、電子電氣、鋼鐵、石化紡織、工業設備、食品飲料等多個領域。”潘爾順指出,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涌現出一批高成長品牌,以華為、海爾、聯想、小米、大疆等為代表的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并獲得了較高的全球市場份額,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得到全球市場的認可與關注。
制造業品牌形象越來越好,全球對中國制造的認知在改變。在潘爾順看來,品牌形象的改變建立在質優基礎之上。近年來,中國產品靠著技術與管理創新的雙輪驅動,產品質量水平越來越高,逐漸贏得全球市場的認可。過去中國制造品牌的負面評價逐漸得到改善,這個積極的轉變為中國制造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全球影響力,也激勵著更多的中國企業繼續創新、提升質量,不斷提升中國制造的新形象。
從走出去到強起來
真正的中國品牌,目光不應該局限于國內,要勇于走向世界。
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卡塔爾能源集團舉行18艘全球最大27.1萬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建造項目簽約儀式的消息,登上媒體熱搜榜。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成果是我國正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的有力證明。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同步增長,國際市場份額均保持世界第一。無論從現有數據還是從技術層面看,中國造船業正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迸發出越來越強的實力。
這也是中國制造業實力不斷增強的縮影。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整體水平顯著提升,依托于鋼鐵、有色金屬、機械、電子等領域的綜合實力,中國船舶工業在關鍵核心技術、先進制造裝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穩步發展。
當然,前進道路上會有更多挑戰。“在國際日益高漲的貿易保護主義下,全球價值鏈分工的體系被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進一步成為常態化手段,給國際貿易持續發展帶來較大挑戰,也使要素和產品的全球自由流動受到阻礙。近年來,中國的光伏、新能源車等產品出口歐美頻頻受阻,中國產品特別是中國品牌走出去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潘爾順表示,中國企業需要通過提升產品性價比、品牌價值和服務,或者通過產品創新和差異化來贏得市場。轉型升級也是一個過程,企業應該分優先級和重要性,分階段實現轉型升級。值得注意的是,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性趨勢。除了歐美市場,新興市場的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消費者對健康和環保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巨大。
從品質化發展到品牌化建設
質量強國,品牌為楫。推動高質量發展,品牌建設既是“承載者”,也是“助推器”,發揮著重要作用。潘爾順提出從3個方面不斷更新品牌理念、強化品牌意識,持續優化品牌發展環境、拓展品牌覆蓋領域,邁上品質化發展、品牌化建設快車道。
一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提升我國品牌的高度。品牌的高度,不僅指品牌在市場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更是指品牌所蘊含的品質優勢、價值鏈地位,而這樣的優勢與地位,根本上要靠科技創新。特別是隨著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加快,品牌要素中的科技含量更高,品牌建設更加依靠技術硬實力,唯有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中國品牌的科技含量,才能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二是要通過產業鏈供應鏈質量協同整體提升,夯實我國品牌基礎。質量是品牌的基礎,一個品質優秀的品牌要通過優異的可靠性、性能、功能等質量固有特性才會贏得消費者信任。中國制造的手機、家用電器、港口機械等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占有很高的份額和擁有很好的聲譽,靠的是過硬的質量。提升我國產品品牌的持久競爭力,需要從產業鏈供應鏈的視角,加強質量協同整體提升,只有產業鏈供應鏈不留短板,我國品牌的基礎才會更加厚實。
三是加強品牌敘事能力和宣傳,持續優化品牌發展環境。要加強品牌傳播中的國際敘事能力,建立和塑造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和認知,用國外消費者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品牌。要多措并舉,營造“愿用國貨”和“敢用國貨”的市場氛圍,樹立支持國產品牌的強烈民族意識,提升國內產品的品牌意識,提倡求真務實的消費理念,倡導購買優質國貨產品。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