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5月9日電(記者胡林果繆培源)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將制售假鹽的不法企業告上法庭,日前,該案一審宣判,判令三案8名被告支付賠償金16萬余元。這是廣東省消委會首次就公益訴訟的賠償性請求獲得法院支持。
以工業鹽冒充食用鹽、以非碘鹽冒充碘鹽在缺碘地區銷售,企業這種做法嚴重危及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為維護不特定大多數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廣東省消委會于2017年10月依法分別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4宗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令三案共8名被告依法承擔違法銷售總價款十倍的懲罰性賠償金,共計167480元,并在省級以上新聞媒體上向消費者公開賠禮道歉。
廣東省消委會并非真正的權益受損主體,賠償金賠給誰?廣東省消委會認為,賠償金應屬于消費假冒偽劣食鹽、生命健康安全受到損害的眾多不特定消費者,因此主張賠償金先由法院托管,待相關受損消費者的訴訟時效到期后,如無人主張權益,再由法院向國庫繳納。判決結果顯示,法院采納了消委會關于賠償金處理的意見。
法律界人士認為,此案的判決結果使得訴訟的功能由預防制止性上升為懲罰賠償性,是跨越性的發展;尤其是對賠償金的處理——由法院上繳國庫,為消費類公益訴訟賠償金的處理給出了可操作方案,攻克了賠償性訴訟的一大難題,為該類案件處理提供了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