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長期以來,貴州省廣大農村地區有采摘野生蘑菇食用的習慣,但由于對野生毒蘑菇認識不足、了解不多,誤采誤食引起中毒事件時有發生。近期,貴州省多雨且部分地區氣溫較高,野生蘑菇生長旺季即將來臨。為預防和減少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發生,近日,貴州省市場監管局發布關于食用野生蘑菇的安全警示。
一、傳統套路不可靠,謹慎鑒別保平安
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機構進行鑒別,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民間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并不完全可靠,不可輕易相信。在有采食野生蘑菇習俗的地區,消費者切勿采集未食用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
學校食堂、旅游景區餐飲服務單位、農村自辦宴席、建筑工地食堂等消費者集中區域,不得在食材中使用野生蘑菇,以防群體性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發生。
在野生蘑菇采食期,產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習慣地區的有關單位,應通過各種形式科普宣傳,廣而告之公眾,提醒不要隨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根據各地誤食毒蘑菇中毒特點,結合氣溫、濕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豐產期前進行預警預報,及時發布風險警示或消費提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二、毒蘑菇不可食用,可食蘑菇需煮熟
我國已報道的毒菌約有480種,含劇毒可致死的有40多種。毒蘑菇毒素化學性質比較穩定,耐高溫、耐干燥、耐酸堿,一般烹調加工不能破壞其毒性。因此,新鮮毒蘑菇和煮熟后的毒蘑菇均不可食用。
許多可食用蘑菇也會含有刺激性或有毒物質,需徹底煮熟后才可破壞這些物質。因此,消費者在食用可食菌類應待燒熟煮透后再吃,未經煮熟透前不可食用。
三、出現狀況別大意,及時救治很關鍵
野生蘑菇種類繁多,毒蘑菇毒性成分復雜,誤食中毒后往往病情兇險,病死率高,且沒有特效療法。中毒后的臨床表現各異,會出現惡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等癥狀,嚴重者可致死亡。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現中毒癥狀,應立即催吐,并盡快就醫,不可心存僥幸,延誤時間。
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對人體危害極大,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隨意采食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