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很時尚,但功能太差,還沒有獨特的技術亮點。”作為新興電子產品,智能手環自問世以來就面臨著尷尬的市場境遇——
智能手環或陷“智而不能”怪圈
■本報記者 胡軍
當健康與運動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IT界也不失時機地相繼推出以健康或運動功能為主要賣點的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在剛剛結束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上,相關產品成為全場最大亮點,風頭遠超智能手機和各類平板產品,成為增長最快的新領域。
然而,作為時尚新穎的新興電子產品,技術門檻并不算高的智能手環,自一問世就面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迅速引爆品牌和價格惡戰。某品牌79元的單品價格,一步到位地鎖定了智能手環市場的尷尬。部分品牌不得不將旗下的智能手環,定位為手機配件或者智能手表的過渡產品。“有點智而不能。概念很時尚,但功能太差,還沒有獨特的技術亮點”,對于智能手環市場的現狀,從事可穿戴市場開拓多年的某知名品牌負責人李先生毫不避諱:“甚至可以說,智能手環還游走在高級玩具的邊緣,真正的消費需求并沒有得到體現。”
定位誤差缺乏標準
目前智能手環市場有200多個品牌、數千款產品在售,價格從幾十元到2000多元不等,功能范圍五花八門。然而,消費者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部分強調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環產品,定位精確度遠沒有廠家宣傳的那么高。尤其是在城市復雜狀況下,有的產品定位精度竟然顯示為70-100米。
“現在都聲稱自己的產品采用多種定位技術,定位精確到5米或10米,真正用起來,發現定位精度遠沒有企業宣傳的那么高,這種現象太普遍了,”對于智能手環的定位功能,北京某知名IT研究機構專業分析師陳先生用了一個網絡流行詞來形容:“100米算好的了,有的誤差甚至可以達到半徑300米-400米。”
據陳先生介紹,目前國內使用的定位信號主要有兩個,一個是GPS,一個是北斗。GPS提供的民用信號在結合地圖使用的情況下,單點定位精度都可以達到3米左右。北斗系統的單頻點定位精度可達到10米,基于兩個頻點的,可以提高到米級的定位精度。而且,智能手環產品由于有地圖底圖的糾正,不管是導航還是定位,精度都應該可以控制在10米以內。不過,目前國內對于智能手環等民用設備的定位誤差,尚沒有統一的標準規定。
對于部分市場在售的智能手環產品定位精度誤差明顯偏大的現象,北京某軍用電子設備研究機構技術專家趙先生表示難以理解:“目前不管GPS還是北斗,開放給民用市場的信號精度都不可能是這個級別的,誤差百米以上,比普通手機的定位精度都要差得多了,100米誤差相當于搜索范圍擴大到3萬多平方米,這樣的應用確實有點不好理解了。相對來說,國內如果采用北斗民用信號的話,誤差應該至少可以控制在10米以內。所以,既然搞定位,就應該有統一的標準,不能太離譜了。”
運動數據誤差大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研究,旨在了解強調運動功能的智能手環所計量的運動數據是否準確,以及相比手機本身是否更準確,結果發現,智能手環測量的相關數據誤差比手機大。
“本來花錢專門買一個強調運動功能的智能手環,結果準確性還不如在手機上下載一個免費計步APP軟件,”聽到這個消息后,北京消費者高先生感覺很詫異:“不是宣稱高科技產品的嗎?怎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各大品牌推出的智能手環產品,產品生產方式大多采用代工模式,甚至多個品牌采用同一代工廠生產,其內置的軟件基本都是外包或采購的。以計步軟件為例,全球市場上用于計步的軟件數量非常有限,基本原理就是根據人體關節的震動來推算步數,是一個模糊的計算模板,并沒有任何個性化的數據生成模式。同時,由于定位精度的問題,軟件根據步數計算出來的卡路里消耗數據也會產生相應的誤差。“我還真自己測試過,我有一個傳統的專業計步器,加上手環和手機,外出的時候同時打開,經常發現三個數據不一樣,有時候差別還挺大。”對于智能手環運動數據誤差較大的現象,某國際知名數碼品牌北京地區負責人周先生認為不太正常:“既然強調運動功能,就要為消費者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參考,像現在這樣只能算是個娛樂性的時尚產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智能手環應該向功能性產品方向發展。”(下轉2版)
(上接1版)
健康監測增加精神壓力
調查發現,主推健康功能的智能手環,不僅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關注,更受到家有老人消費者的重視。
數據顯示,我國不少城市人口老齡化超過10%,預計到2050年左右將達到三分之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需要更多關注。調查顯示,72%的子女希望有一定的智能產品,能夠幫助父母省去每日主動測量各種數據的煩惱,86%的子女希望能夠借助云服務平臺更好地監測父母的身體狀況,而只有4%的子女為父母購買了手環類智能產品。“現在的智能手環顯示的健康監測數據可信度比較低,沒辦法,如果真的能提高準確性,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老人,”對于健康數據監測型智能手環,已經試用過多款產品的青島林女士表示并不滿意:“健康數據必須要準確,否則反而可能給老人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像血壓、心跳、睡眠監測這樣的功能,如果數據不準確,太嚇人了。”
林女士曾經測試過一款產品的睡眠監測功能,結果智能手環經常提醒她睡眠過多,但有時候又會顯示睡眠嚴重不夠,二者的誤差能多達4小時到5小時。而事實上,林女士本人的作息時間非常規律。
對于健康數據監測,蘋果公司就非常謹慎。早在蘋果AppleWatch在發布之前的一年多時間里,蘋果就曾多次發布廣告,招聘不少健康專家和擅長研究用戶的運動生理學家,目的就是為AppleWatch即將輸出的這些用戶的健康數據負責。而AppleWatch一再推遲上市,其中最大的阻礙是心率的監測技術難度較大。“現在,國產智能手環最為明顯缺陷就是數據準確性問題,建議相關廠商對此應投入更多的研發經費,同時針對產品的特殊功能指向,聘請相關行業專家參與開發,增強實用性的設計,切勿將國產品牌打造成廉價品、山寨品,”從事市場開發與管理多年的某國際知名數碼品牌北京地區負責人周先生,對智能手機的數據準確性偏低表示擔憂:“這是行業性的問題,消費者在初期,可能基于好奇或被幾十元的低價所吸引,但真正投入使用后,就需要真實的功能來滿足需求,否則這個行業就難以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