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盤售罄、城中稀缺、萬元時代、黃金區域、最后機會……這樣的字眼是不是很熟悉?你要么在微信朋友圈看過,要么在微博上看過,走在大街上,公交站牌廣告和直遞廣告傳單上也隨處可見這樣的大標題。
近兩年,由于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區域后發優勢凸顯,西部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房價迎來一輪較快速上漲,許多知名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爭相進入這些城市,瞄準商機拿地塊、搞建設,過去對房價起伏“無感”的年輕人開始在茶余飯后談論房價、樓市。
“要不要買房?”幾乎是每場討論必將走向的終極之問。
有談論就有商機,一大批房產自媒體雨后春筍般在這些二三線城市出現。探訪在建樓盤情況、推薦在售樓盤消息、評述樓盤環境品質、打聽地塊拍賣消息、預測區域房價走勢、涉足房地產交易中介,依附在整條產業鏈上的自媒體為行業的活躍添了一把火。
常有年輕人在討論時轉發一些微信公眾號推文做參考,筆者發現,不少人的心被這些自媒體標題撩撥得異常焦慮——進入萬元時代了,我3個月工資買不起1平方米房怎么過下去;有樓盤居然突破2萬元,我是不是該趕緊買一套放著等賺錢;我家不在未來黃金區域,是不是要把現在房子賣了換一套好地段的房子;聽說搖號可以走后門,我是不是該去找找關系……
總之,不論手頭有錢還是沒錢,不論現階段有需求還是沒需求,不論是不是真的對房產市場感興趣,許多年輕人生怕錯過這場近在眼前的“大潮”,躍躍欲試又怕踩不準鼓點,自媒體上的每一條相關信息都成為判斷是否入場的依據。
事實上,這些自媒體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一直都要打個問號。一些重要的數據直接來源于利益相關方,缺乏嚴謹的核實求證,不少個人觀點、一家之言沒有給讀者足夠的提示,仿佛成為讀者必須相信的公理。要知道,自媒體很重要的價值實現是賺取流量進而變現賺錢,只要言論不違法,觀點的邊界可以很寬,至于社會影響到底如何,很多自媒體鮮有考慮。
2018年6月,重慶市的網信、公安、房管等部門公開宣布嚴厲打擊利用自媒體公眾號等網絡媒體炒作渲染房價上漲、造謠傳謠制造恐慌、組織“炒房團”炒房等行為,凈化輿論環境,穩定市場預期。
從2017年全國兩會開始,一個叫“房住不炒”的詞成為熱點,年輕人“要不要買房”之問還應回歸做這件事的初心:當你有需求又能買得起的時候,甭管大小都是自己的家;當你沒存夠首付款還難以承受貸款壓力的時候,就安心租房或者尋求保障房支持,用心生活,這也是一個溫暖的小窩;當一時半會不必要思考房子問題的時候,那就干脆別焦慮,多去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吧。(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