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莊,本市最大的住宅區之一,從去年至今,這里的223棟住宅樓的2萬多戶居民,逐步入駐223個微信群。一個個小小微信群,讓方莊地區對“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探索出創新做法:微信群里匯民智,“一紙公約”解難題;樓道漏水居民報,社區物業忙趕到;突發事件不要急,干部協調化風險……
“居民入駐了微信群,讓高樓變成了‘掌上四合院’。”方莊地區辦事處主任戴偉明說,通過“掌上四合院”,黨支部建在了居民樓,黨員帶頭服務本樓,居民共建共治,家門口的事兒一起干,群眾線上“吹哨”反映訴求,街道線下“報到”解決問題,把精細服務送到居民身邊。
“四合院”里匯民智
2018年以來,方莊地區黨員干部腳步勤,跟居民拉家常、交朋友,問需求,添加居民為微信好友,邀請他們進入每棟樓的微信群。大家在群里注明了房間號、近七成住戶實名入群,鱗次櫛比的223棟住宅樓成了居民手機里的223個“掌上四合院”。“在方莊住了三十年,之前整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樓上樓下,這回進了群,終于‘對上號’了!”一位居民感慨。
一個樓門一個群,一個群里130人左右,大家猶如面對面圍坐在一起,互相問候、互相幫助,有事兒一起商量。高空拋物長久困擾著紫芳園三區4號樓聯排高樓,樓門微信群建起來,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一份《做新時代文明市民 拒絕高空拋物》的樓門公約出爐,“不在陽臺和窗臺外側放置物品、以免掉落傷人”、“家中垃圾集中收集,并扔到樓下垃圾桶,不從樓上往下扔”等六條細則落在了紙面,高空拋物現象大大減少。
無獨有偶,改善老舊小區停車難、確保騰空后的群租房不再多住人、如何美化社區等大事小情都通過“掌上四合院”找到良策。同時,在建群初期,以樓棟為單位,將在職、退休和流動黨員組織起來率先入群,成立功能型黨組織,率先垂范服務本樓。這樣一來,黨支部建在了居民樓里,參與社區治理的居民從以前的少數人擴大到每個樓門、每家每戶。
“吹哨報到”再延伸
共建共治只是“掌上四合院”的功能之一。通過223個微信群,方莊居民線上“吹哨”反映訴求,街道、社區線下“報到”解決問題,做到了民有所呼、必有所應。
“13層樓道漏水了!”去年9月12日早上七點半,芳城園一區五號樓乙門樓門微信群中蹦出一條微信,圖片中水順著墻上的管子嘩嘩流著。圖文就是“哨聲”,社區工作人員立刻聯系物業公司,并一同前往漏水位置查看。一個小時維修完畢后,恢復如初的照片發到了群里,報修居民和鄰里們豎起了大拇指。
看似簡單的漏水處理,背后是通過“掌上四合院”對居民訴求的科學處理。原來,方莊街道干部、社區工作人員全部分片入群。“訴求就是哨聲,我們對居民的訴求聞風而動、接訴即辦,能夠解釋說明和協調解決的立即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一鍵上報至辦事處平臺,由辦事處分析研判并作出處理。”戴偉明說。
通過這樣的“吹哨報到”方式,方莊地區共受理政策咨詢1413件,解決民生訴求2418件。“以前,一些干部習慣當‘鴕鳥’,以為把自己埋起來就不會有問題,接到群眾訴求能拖就拖、能混就混。現在,進了‘四合院’就大不一樣了,群里的數字不會說謊、群里的問題都能追溯、干部的表現群里居民都在看著。”方莊地區工委副書記賈曉方說。
主動發聲化干戈
223個微信群直通223棟樓、2萬多戶家庭,能夠大規模、扁平化、零距離、全天候與居民溝通聯系。一旦發生緊急事件,街道、社區會主動發聲、引導輿論,助力化解干戈。
“打12345,不停地投訴!”“承重墻怎么能拆,太過分了,大家一起反映!”去年6月的一天凌晨,紫芳園社區1號樓微信群中忽然炸開了鍋,多位居民反映“底商拆除承重墻,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
看到信息,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協調物業公司,并向豐臺區建委“吹哨”,后經區建委質監站核查,底商拆除的并非承重墻,而是一塊樓板。在多方共同監督下,底商將其恢復原貌。同時,社區工作人員就處理情況實時播報,將恢復后的圖片發到群中,讓大家伙兒吃上“定心丸”。
通過一次次服務居民、化解危機,干部和群眾的關系也緊密起來了。“通過這種方式,街道干部和社區工作者不再是朝九晚五、機關坐班式工作狀態,而是走出辦公室、走到群眾身邊,與群眾建立了扁平化的直接聯系,跟著問題走、帶著感情干,通過每一次的訴求處理、全程跟蹤服務,贏得群里居民的衷心點贊,干部作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市委組織部掛職干部王林說。
“通過‘掌上四合院’,2018年方莊地區各類熱線投訴與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兩成多,居民安全感滿意度在全區排名穩步上升,由一季度的第14名、二季度的第8名、三季度的第6名上升至全年綜合排名第3。”戴偉明說,下一步,方莊將繼續打造好、管理好、利用好“掌上四合院”,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專家點評
“掌上四合院”:
一個基層治理的新嘗試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 晉軍
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信息技術為依托,方莊初步建成一個“問民需、匯民智、解民憂、聚民心”的“掌上四合院”。這一基層治理創新,既是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次嘗試,也是響應北京市“吹哨報到”改革的一次實踐。
“掌上四合院”主要有三點創新:第一,構筑基層黨建組織平臺。以樓棟為單位,將在職、退休和流動黨員組織起來,成立功能型黨組織,支部建在居民樓里。轄區黨員全部入群,夯實民意基礎,發揮引領作用。第二,破解居民參與規模瓶頸。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成熟社區的規模都在兩三千戶,居民互動有限,社區參與不足。“掌上四合院”以樓門為單位,平均規模130人,更易形成人人相識、鄰里互助的“生活共同體”。第三,推動治理體系前端下沉。“掌上四合院”將城市治理體系進一步下沉,發展為“街道-社區-網格-家庭”,實現群眾獻上“吹哨”反映訴求、街道線下“報到”解決問題,充分響應了“吹哨報到”的改革精神。
“掌上四合院”可在更大范圍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方莊地區的實踐提供了經驗和思考。首先,以基層黨建為核心,引領鄰里良性互動。要充分發揮樓棟功能性黨組織的作用,使之成為“掌上四合院”內部小環境的穩定器。其次,以制度建設為切入點,逐步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建議以制度建設為切入點,在街道設立管理辦公室,社區落實專人專崗,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并給予適當激勵,逐步實現“掌上四合院”與“吹哨報到”綜治平臺的無縫對接,增強“居民吹哨、街道社區報到”的工作實效,確保“掌上四合院”的長期活力。最后,以公益項目為抓手,推動居民參與熱情。可以以樓門為單位,設立小額公益項目,鼓勵居民通過“掌上四合院”共同決策,逐步形成一個黨組織主導、居民共同參與、話題集中、討論充分、決策透明、全程留痕的辦事程序,從而進一步推動北京市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