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在今年8月份發布的《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簡稱”指南“)就凸顯了“安全至上”的價值取向,多次強調了保障安全的重要原則,指南的目標、要求非常明確,就是鼓勵和規范自動駕駛行業發展、保障運輸安全。
近兩年,在系列政策推動下,國內各大城市相繼建立起多個高標準的自動駕駛先行示范區,其中的車路協同技術,更是領先國際。隨著新基建中5G技術的成熟和商業推廣、車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對智能汽車、智能交通產業,還是對出行服務領域,都帶來了新的機遇,自動化發展的趨勢已經顯現。交通運輸行業也在自動駕駛測試、試點項目、政策標準方面積極作為,努力為迎接自動化出行創造適應的良好的環境。
自動駕駛監管部門始終把人身安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北京亦莊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在推動自動駕駛發展的過程中,從主駕有安全員、副駕有安全員、前排無安全員、全車無安全員等階段逐步放開,穩步推進。自動駕駛企業要遵守嚴格的準入條件,車輛需要100%通過102項場景覆蓋度測試,比人考駕照要求高一個數量級。
同時,逐步完善車路協同、5G云代駕等適應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為無人駕駛系統補位。在自動駕駛路線選擇上,應當堅持發揮優勢,走一條單車智能與車路協同融合互補、迭代提升的自動駕駛之路。這樣的路徑不僅僅對未來的自動駕駛有利,同時也能夠賦能當前在用車輛,讓整體交通更高效、排放更低。
我國關于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相對滯后,建議以亦莊代表的示范區,在嚴格的監管保障下加快開展全無人商業化應用試點,為規范行業創新和運營安全做好指引。
客觀而言,自動駕駛是具備安全基礎的。2021年12月發布的《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顯示,對比人類駕駛和自動駕駛事故,人為因素是導致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而自動駕駛憑借其精準的感知、決策、執行系統,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設定,以及傳感器+車路協同技術對周圍環境預先感知能力,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