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公司《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
六成多消費者非常關注可持續發展
□ 本報記者 丁 瑩
近日,全球性咨詢公司貝恩公司發布《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深入探究企業領導人、客戶和員工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主要關注點。該報告基于該公司對全球上千家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2.3萬名消費者的調研。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能源轉型業務主席、可持續發展業務主席鄒娟表示,在全球范圍內,有60%以上的受訪企業無法按計劃達成目前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但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員工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并渴望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所以企業想要實現這些目標,高管應當以政策、技術和行為為重點抓手著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此外,約64%的消費者非常關注可持續發展。
報告顯示,圍繞環境問題存在一些分歧。一是消費者愿意為環保產品平均支付12%的溢價,但現實是這些產品的價格仍然明顯過高。隨著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消費者希望做出環保的購買選擇,并愿意為環保產品支付溢價,但是,他們往往會遇到一些障礙。如美國消費者愿意為環境影響小的產品平均支付11%的溢價。但在美國,標榜為環保產品的平均溢價高達28%。研究發現,在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和中國等快速增長的市場中,消費者的環境關注度最高,消費者愿意支付15%~20%的更高溢價。相比之下,英國、意大利、德國和法國消費者只愿意支付8%~10%的溢價。二是消費者的行為轉變之快超乎許多企業的預測。政府法規政策等外部因素對市場產生很大影響。如在英國,自2015年政府開始要求零售商收費以來,超市的一次性塑料袋使用量已經下降了98%。三是大多數企業的賣點并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從全球來看,48%的消費者在思考環保時會考慮產品的使用方式,他們更關心的是產品如何重復使用、是否耐用以及如何盡可能地減少廢棄物。相比之下,大多數企業是以產品生產方式、天然成分和農業實踐等為賣點銷售環保產品。這樣的做法使許多消費者將“環保產品”與“高端產品”混為一談。在這種需求與賣點的錯位下,近一半的發達市場消費者認為,環保生活方式的成本過高。相比之下,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大約有35%持有該觀點。四是消費者很難辨別環保產品,也不相信企業會生產環保產品。調研發現,50%的消費者表示可持續發展是他們的前四大購物標準之一。但是,他們也有可能在錯誤的認知下做出購買決定。比如,當被問及兩種產品中哪一種的碳排放量更高時,消費者有75%的判斷是錯誤的或表示不知道。消費者表示主要靠標簽和認證信息來辨別環保產品,然而大多數人無法準確描述有機生產或公平貿易等常見可持續標識的含義。此外,對于企業缺乏信任也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只有28%的消費者相信大企業會生產真正環保的產品,而相信獨立小企業的消費者占45%。
貝恩公司全球專家合伙人劉洋表示,有75%的企業領導人認為他們沒有將可持續發展很好地融入業務中;有6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需要不同的技能和行為來落實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目標或戰略。但只有45%的非管理人員表示雇主提供技能轉換和升級的培訓機會,創造內部轉崗的可能性。在實踐中,很多CEO首先想到的是通過外部招聘解決各項技能差距,包括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技能差距。“展望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和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將對于許多行業和企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他說。
報告建議,企業應當通過巧妙地提高技能和培養學習精神,從而應對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相關挑戰。
第一,制定前瞻靈活的戰略。研究表明,很少有企業會把戰略規劃跨度延伸至3年以上,那些即使做了5到10年戰略規劃的企業,也往往把重點放在未來的技術應用構想上。這些計劃沒有充分考慮法規政策和消費者行為這兩個同樣變化很快、影響很大的因素。第二,精細化消費人群運營。企業需要劃分消費人群,打造吸引不同人群的創新產品和價值主張,比如按照各地市場、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購物動機來劃分消費人群。第三,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在當今多變的環境下,企業可以積極進行營銷試驗,使用數字化工具快速測試能引發不同人群共鳴的可持續發展宣傳信息,并根據試驗結果進行迭代優化。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消費者了解足夠的信息,從而做出符合自身價值觀的購物決定。第四,參與法規政策的制定。在世界各地,政府法規政策勢必成為改變消費者行為的巨大推動力。無論身處哪個行業,企業都必須走在最前沿,協助制定影響其業務的法規政策。企業能否超越競爭對手,將取決于能否預見到政策變化、建立面向未來的產品組合。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