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和產品角力升級
眾多車企主攻混合動力 市場面臨重塑
□ 本報記者 岳 倩
5月28日,全球最大車企豐田和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的比亞迪均發布了混合動力技術的最新進展。豐田聯合斯巴魯和馬自達發布了面向電動化的全新燃油發動機,可適配油電混合動力和插電混合動力技術,體積減少10%~20%,熱效率提升30%。首搭第五代DM(插電混動)技術的秦L DM-i上市,聲稱發動機熱效率達到46.06%,百公里虧電油耗達到的2.9升,“一箱油”滿油滿電綜合續航達2100公里。
5月24日正式上市的東風風神L7,給自己貼上的標簽是“中國首個突破2000公里超長續航的混動SUV”。作為搭載東風混動技術最新成果——馬赫電混PHREV技術的首款新車,東風風神L7可純電、可插混、可增程。
早在3月24日,吉利汽車就發布消息稱,吉利雷神電混平臺新一代電混系統將會在年內發布,除了將最新一代混動發動機熱效率突破至46%,實現百公里油耗2升以下,更重要的是,電混系統滿油滿電下的綜合續航將突破2000公里。
…………
近段時間,多家知名車企憑借混動新品“你方唱罷我登場”,讓國內混動汽車市場迎來又一波高潮。
混動汽車上升勢頭迅猛
當前,新能源車風頭正盛,但產品種類的內部分化也在升級。今年以來,相比純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上升勢頭更猛,其更有效解決續航焦慮的痛點,2000公里之外逐漸成為新賽場。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電氣化進程的深化發展,以及出于對中國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的考慮,低油耗和強動力兼顧的混動系統在市場贏得了一席之地。
2022年,被業內普遍稱為“混動元年”。這一年,雖然混動汽車銷量仍遠低于純電汽車,但同比增速大幅趕超。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達688.7萬輛,其中,純電汽車銷量為536.5萬輛,同比增長81.6%;但插電式混動汽車(PHEV)銷量為151.8萬輛,同比增長1.5倍。即便算上油電混合汽車(HEV),2022年混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速也超1倍,強于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水平。
進入2024年,純電汽車增速放緩,但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94萬輛,同比增長32.3%。其中,純電動車型銷量182.4萬輛,同比增長12.8%;插電式混合動力型銷量為111.5萬輛,同比增長84.5%。前4個月,純電動汽車出口33.7萬輛,同比增長4.5%;插混汽車出口8.3萬輛,同比增長2.3倍。
這些數據表明,當純電汽車告別高增長后,插電混動后來居上,已成為當下新能源車市場最大的增長動能。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車企踏入混合動力領域的原因所在。
事實上,政策面也顯示出對混動技術路線的重視。2020年10月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全行業1000余名專家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發布,指出到2025年,我國混動汽車占傳統能源乘用車比例要達到50%。
市場格局正在重塑
除市場擴容外,混動市場的格局也在重塑。在2020年以前,我國混動汽車市場以日系品牌混動技術為主,如豐田THS、本田i-MMD技術為代表的HEV車型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但在2021年后,自主品牌集中發力,PHEV車型嶄露頭角。如今,在節能減排的雙碳時代背景之下,幾乎所有車企都已加入混動戰局。
在2022年初就宣布全面放棄傳統燃油車的比亞迪,是較早發力混動技術的自主品牌車企。從其近兩年的銷量結構來看,插混車型對比亞迪功不可沒。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超186萬輛,其中,插混車型銷量為94.6萬輛,占據總量的一半以上,也占據整個國內細分市場的半壁江山。2023年,比亞迪共銷售302輛新車,其中插電混動乘用車143.8萬輛,占其新能源乘用車總量的47.73%。除了比亞迪外,多家自主車企也已進行了混合動力賽道的布局,例如比亞迪的DM-i、吉利汽車的雷神電混、上汽榮威的DMH、長城汽車的Hi4、奇瑞汽車的C-DM等。自主車企扎堆布局,合資車企也加入“混”戰,試圖搶得一杯羹。比如,在3月1日舉行的上汽通用汽車合作伙伴峰會上,上汽通用總經理莊菁雄表示,全新一代PHEV智電插混要做“合資最強插混”。2024年下半年,上汽通用與泛亞汽車技術中心自研的全新一代PHEV智電插混技術,將應用于別克GL8車型上。在今年1月中旬召開的一汽-大眾新春媒體溝通會上,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商務)副總經理聶強透露,正在自主開發全新的電動車型,目前技術方案已經基本確定,未來會實現全系產品的混動化。
“插混只是過渡技術,純電才是未來”,曾是不少業內人士對插混技術路線的判斷。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當下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這一判斷需要重新審視一下。也有人認為,車企只是著眼于眼前利益暫時選擇插混,一是出于成本考慮,且能拿到購置稅免稅資格;二是用戶城市通勤沒充電焦慮,限牌城市能享受新能源牌照指標。如果說新能源技術路線是一幕大戲,在純電、氫電等技術路線誰將成為終局之前,關于插混的續篇還遠未結束。在當前汽車轉型已經進入了多技術路線共存的發展階段,消費者擁有對產品的選擇權,勝負將最終由市場決定。
《中國質量報》【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