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林 葛俊易
【摘要】導語寫作最重要的是對新聞要素的準確把握,在報網融合時代,一些報紙的新聞導語寫作上存在要素缺失、濫用等問題,這表現為“三偽”:一為“偽內容”,即在重要的新聞要素應該準確全面時,報紙導語顧左右而言它致使新聞要素空洞、用詞逃避;二為“偽專業”,即在新聞事實已經敘述清晰時,報紙導語要素泛濫、內容拖沓;三為“偽要素”,即在報紙導語寫作中,“記者”、“概念”已變異成為新聞導語要素常態。
【關鍵詞】報網融合;新聞導語;寫作;互聯網
自報網融合以來,新聞在紙媒與互聯網新媒體上所呈現出的差別似乎越來越模糊,這種界限的消失一方面說明新聞在報網融合后的趨同趨勢,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報網融合后新聞的隱憂。當然,這種隱憂我們也可以清晰地見諸于新聞的導語上。
新聞導語說到底是記者對新聞要素的準確把握,是新聞要素在短短數十字乃至百字新聞開頭的適當安放。報網融合時代,新聞導語要素的缺失、濫用及變異代表了報紙新聞導語寫作的三大亂象。
一、偽內容:新聞導語的故事化寫作多細節而缺要素
某報2014年4月29日的一則新聞《山寨女公務員騙婚騙錢包少爺》的導語這樣寫道:
某報訊 (記者某某某)廣州男子阿鐘(化名)在山東出差時邂逅了當地美女雪兒(化名)。雪兒不僅長相吸引了阿鐘,且自稱是司法局的工作人員、家底殷實也讓阿鐘喜出望外。相識近一年結婚后,阿鐘空有一紙結婚證,花費將近50萬卻沒有和雪兒共同生活,什么都沒有發生。更讓阿鐘惱火的是雪兒將錢款揮霍在包養少爺、到高檔娛樂場所消費上。昨日,海珠區法院對一起“富家女”詐騙案進行了公開宣判。
這篇新聞的導語完全采用了故事化的寫作技巧,“邂逅”、“美女”、“50萬”、“共同生活”、等等,讀罷這些導語的關鍵詞,讀者乍一看以為這是由口水和糾紛交織而成的一篇網絡文章。如若作為一篇網絡文章,那么它是成功的,因為這些吸引眼球的詞匯足以支撐起網友的獵奇觀感,但是當它作為一則新聞的導語放置在新聞的開頭時,它的故事意味則太過泛濫。
我們不反對新聞的故事化寫作,因為對讀者大眾來說,這樣可以減少嚴肅新聞的冷峻,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尤其是互聯網的快餐消費逐步浸染到報紙時,故事化的新聞寫作則是提升紙媒新聞閱讀率的一大利器。但是本則新聞導語完全將筆墨放置于“雪兒自稱公務員騙婚騙錢包少爺”的細節描述上,對于一則關乎法律審判的新聞應該在對事實記述的基礎上闡述法理、宣傳法律精神,而不是放大犯案情節,尤其是有意放大這種具有明顯消費意味的犯案情節。這種網絡小說似的新聞實則可以歸結為故事化寫作失范的一種,它偏離了新聞故事化寫作的原始初衷,使其走向了獵奇這一大眾消費層面。
從新聞要素的角度來看,這條較為冗長的導語中重要的新聞要素實則是缺失的,因為整條新聞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強調了對詐騙罪的認定和裁決,而在導語中這最具價值的新聞要素卻被放置于最后一小句,即“昨日,海珠區法院對一起‘富家女’詐騙案進行了公開宣判。”然而,讀完這最后一句,我們也并不能得知這起詐騙案最為重要的判決結果到底是什么。
在新聞導語這個寸土寸金的地界里,信息的組織及呈現方式顯得格外重要。作為新聞的“櫥窗”,導語要精煉、準確、觸及最重要的新聞點,為了吸引讀者寫作手法可以尋求多樣,但這并非表示任何內容都可以隨意填滿導語。一旦無價值的信息過多,偽內容便會產生,而真正具有新聞價值的要素反而會被忽略、被偽內容擠占,這種導語寫作的變異在報紙觸網時代值得重視。
二、偽專業:新聞導語徒有長度而無精度
再來看一例,某報2014年4月30日的消息《最牛準媽媽:羊水破了自駕去生娃》,導語是:
某報訊(記者某某)28日清晨,27歲的準媽媽龍女士在家發現自己羊水早破,她在大約半個小時里做了以下幾件事:打電話告知臨時回老家辦事的老公吉先生;穿著睡裙獨自駕車去生寶寶;從龍潭寺出發早高峰行駛約8.5公里后,她在二環高架遭遇堵車,而且羊水持續流出。她立即打電話報警,并把車停在應急道內,淡定地躺在后排。
接到求助信息的交警趙鵬飛趕到后,被這個不知道是勇敢還是有些魯莽的準媽媽嚇了一跳。他把警摩停在路邊,一屁股坐進滿是羊水的駕駛座,送她去醫院。一路上,龍女士一邊打電話安慰從達州焦急趕回來的吉先生,一邊指揮趙鵬飛“抄近道”,只用10分鐘就到達武侯區婦幼保健院。隨后,龍女士還自行走下車,躺上擔架。
在手術室里待了2個小時,龍女士誕下一名健康的男嬰。她不知道的是,護送他的趙鵬飛很快回到崗位上,穿著滿是羊水的褲子又疏導了3個小時的交通。“沒通知醫院是怕救護車晚來。現在想起來還是后怕。”昨日,她躺在病床上說,不過黑框眼鏡下的表情依舊淡定。
此篇導語在寫作上細節元素很多,接下來整版的新聞正文“最牛準媽煉成記”、“淡定的準媽”、“尷尬的交警”、“焦急的丈夫”分別按照導語內容進一步鋪陳。整條新聞主要是說準媽龍女士自駕車去醫院生娃,途中得交警趙鵬飛相助這一事實信息,而我們完全可以從導語的詳盡描寫上得知這一點。在筆者看來,上述新聞中的四百字導語本身就可以稱得上一篇短消息了,然而,這種冗長的短消息式的導語似乎在各大都市報新聞上屢見不鮮。
自從互聯網進軍傳統媒體以來,傳統新聞與網絡新聞的區別一直被定位在專業、深度這一層級上,似乎傳統新聞從業者的高門檻與嚴審核使得傳統新聞在專業的評定和內容的深度上更具優勢,當互聯網也開始做新聞時,傳統媒體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拿紙媒來說,為保住正在縮減的報業市場,其加大本身所具有的專業與深度的優勢就變得迫在眉睫。然而,現今報紙新聞的做法卻使得這種優勢逐步減損,筆者認為可以將其概括為兩種:一為“偽專業”,即看似正規實則偏離專業方向;二為“偽深度”,即只是長度壓過深度,實則有長度沒深度。當這兩種新聞現象濃縮進此篇導語中時,它則變成導語寫作上的“偽專業”了,即導語徒有長度而無精度。從此篇導語來看,一方面,其內容過于冗長,不必要的事實元素過多地陳列在導語之中,這種對于新聞要素不經提取的濫用做法,以及對于不必要元素寫作構成上的拖沓,完全打破了新聞導語的寫作規律,即追求篇幅短小和信息價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整篇新聞長度夠長,但是這種過長的正文內容卻只是一味地重復過長的導語,這時導語反而像是新聞報道上的新聞提示一般,只是完成提示作用,毫無精煉可言,這種有長度沒深度、有長度沒精度的“偽專業”暴露出紙媒在新聞寫作上的劍走偏鋒。若將視角擴大到整條新聞來看,這條本該數百字的短消息卻由于對于長度的過度追求而被擴展至近半個版面,這也著實體現了在信息量過甚的社會背景下,報紙在信息挑選和展現上的捉襟見肘。
這里筆者想舉一例美聯社導語作為比對,1982年10月14日,美聯社發了一條關于美國經濟形勢的稿件,導語是這樣寫的:
就是在羅納德·里根總統對全國說:“美國正在走向經濟復蘇”之前幾個小時,他的兒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卻在這里同失業者一道領救濟金。
之所以這條導語會成為美聯社的金牌導語,那是因為這短短近60字所采用的對比的寫作手法恰好反映出美國經濟形勢的窘境,時間、人物、事件在這近60字中一目了然,清晰可見,這才是真正精煉而專業的導語寫作。
三、偽要素:記者、概念已變異成為新聞導語要素常態
媒介事件和新聞策劃,一直都是新聞學學理上廣泛討論的議題。尤其是當互聯網影響紙媒后,紙媒為證明自己所獨有的新聞采訪權以及為捍衛自身品牌在媒介上的曝光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其策劃類新聞似乎日益增多。先來看看以下兩則新聞導語:
某報2014年4月29日的消息《捷達、桑塔納車型“的士”多為克隆車》:
某報訊(記者某某某)“市場上營運的車型為捷達或桑塔納2000的出租車大多都是克隆車。”昨日,廣州市交委執法局在廣州市白云大道永泰停車場集中銷毀了83輛克隆出租車以及改裝車。隨后,記者跟隨執法人員對客運站周邊的非法營運行為進行查處,截至下午4時,執法人員共立案查處各類道路運輸違章20宗。
這樣的新聞導語在現今報紙上隨處可見,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記者”二字均會在導語中出現,并且從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出,記者已經成為這則新聞中不可缺失的參與主體,甚至除了新聞導語的六要素外,“記者”已經固定成為第七個常態要素了。不管在理論還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一直倡導新聞的客觀性,強調記者應該站在事實之外,是事實的忠實記錄者,且先不談記者是否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對其有無推動或扭轉作用,從新聞本身來看,“記者”作為一個新聞之外的客觀存在本就不應該作為一個主體出現在新聞以及新聞導語之中。
這種變異的新聞要素是媒介事件和新聞策劃的衍生物,在互聯網時代這種體現更甚,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寫作的影響,寫作主體本身(即記者)已經在慢慢培養、有意無意地展示自己或者所屬報社的存在感這個習慣:從“主頁君”、“小編”到“記者”、“本報記者”等。筆者認為,這種習慣一方面于新聞報道來說,有違新聞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于記者和報社來說,放大了其在新聞職業中的功能、混淆了其在新聞職業中的職權與責任。
關于要素變異這一點,新聞導語在“概念”的寫作上也同樣有此弊端。再來看下面這則某報2014年5月3日《7高速今下午擁堵21時恢復發卡》的新聞導語:
某報訊(記者某某)記者從市交通委獲悉,昨日零時至16時,全市高速公路交通量約為112.32萬,比前一日(131.13萬)下降約14.3%,比去年同期(118.83萬)下降約5.5%。
這篇新聞從內容來看應該屬于一篇服務性質的新聞,因為它主要報道了五一小長假后高速路返京高峰路段、時間的信息,以及市交通委提醒市民合理安排出行的建議。然而從導語內容中,我們只看到了全市高速公路交通量的數值與數值比,從中我們會得出今年五一小長假北京市高速公路沒有昨天和去年同時間的那樣擁堵,但是這一信息并未在接下來的新聞正文中有重要體現,而且在讀完導語后,讀者也不能明了“返京高峰出現在15時-18時”這樣的重要信息。這篇服務新聞導語的數據化在筆者看來實為“大數據”思維下的概念炒作,記者可能未曾了解數據的真實意義,而因數據的貌似專業性和可說服力將其摘進新聞開頭中,在這里,數據已經成為一個概念要素被嵌入進新聞導語里,然而它本身并不能夠替代整篇新聞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新聞要素,這篇服務性質的新聞導語已經被數據的“概念”代言。
(薛國林: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葛俊易: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