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河南日報“四個全面”大家談第十九站走進淅川。本報記者史長來 攝
7月3日,河南日報“四個全面”大家談第十九站走進淅川。本報記者史長來 攝
核心提示
世紀工程艱巨浩大,惠及當代造福子孫。南水北調關系國計民生,保持青山綠水,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是渠首人民的責任擔當。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遷安移民,淅川人民做出了巨大犧牲。既要保生態、保水質,又要保發展、保民生,這對于國家級貧困縣淅川來說,確實是一道難解的題。堅持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淅川人先行先試,逐步探索適合本地的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水清民富”的新路子。這種因地制宜、創新發展的思路,對推動全省其他地區加快轉型發展,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本期“大家談”,我們走進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淅川縣,聊聊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話題。
發言人王新會南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趙鵬淅川縣縣長
徐虎淅川縣副縣長
侯太升 福森藥業常務副總裁
閆虎成源科生物董事長
李進群渠首工程見證者
高敬森生態農業產業工人
馬欣護水隊員
劉愛江 護水隊員
評論員李兵河南日報高級編輯
主持人李錚河南日報駐南陽記者站站長(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記者史長來攝)
1
一渠清水使命擔當像呵護自己生命一樣呵護丹江水
監測人員:剛才大家從短片中看到的,是我們水質采樣人員在丹江口水庫寬水面下20米左右取水的畫面。經檢測人員分析,丹江口水庫的水質,長期保持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二類以上。
趙鵬(淅川縣縣長):二類水這個標準,就是我們常說的,端起來能直接飲用。我們這個地方是淅川縣陶岔村,也就是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核心水源區,相當于家里自來水的水龍頭。水是生命之源,丹江口水庫是京津冀人民的大水缸,愛護好水、保護好水,是我們的政治勇氣、責任擔當,也是我們的特殊使命、第一選擇。
王新會(南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咱們腳下的這塊土地非常特殊,它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工程。南陽、淅川人民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了半個多世紀,做出了杰出貢獻。這里是全國最大的移民搬遷地,南陽市也是中線建設過程中最大的移民安置點。怎么樣保護好生態,怎么樣實現綠色發展,是南陽市的一份使命擔當,這個責任義不容辭。
李進群(渠首工程見證者):1970年施工的時候,出了事故,我的右臂被切斷了,當時也就一二十歲。45年過去了,渠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陶岔工程小,只是為了灌溉。南水北調大壩開工以后,變化更是大,原來水位最高157米,現在170米,水位相差很大。如今我的右臂沒了,干不了重活,就干點義務工。說實話,生在渠首,長在渠首,我愛這條江,要用一生來守護它,把垃圾撿好,把環保搞好,看好花草樹木,把清水送到北京,讓北京人民喝到咱們渠首的水。
劉愛江(護水隊員):從小在丹江長大,喝慣了丹江水,聽慣了丹江的浪濤,摸魚捉蝦都是我的強項。后來我家搬到了社旗,但心里一直空蕩蕩的。2013年6月,得知淅川要成立千人護水隊,我立即趕回來報名參加。現在,我的工作有四個程序:第一項是清理斜坡和地面上的雜物,大到樹枝小到煙頭、瓜子皮;第二項是打撈水面上的漂浮物,包括雜草、枯葉、河水沫等;第三項是為了防止大家亂拋棄垃圾,進行拉網式的撿拾;第四項是守在河邊,禁止觀光行人往河面上投放漂浮物,也向行人宣傳保護丹江水的重要性。做這些工作,要在河堤上爬高爬低,很危險,但我還是克服種種困難,保護好這一渠清水。
2
忠誠奉獻大愛報國犧牲再多我們也能承受
馬欣(護水隊員):我過去開船上餐廳,自己投資有二三十萬,一年收入大概在三四十萬。后來為了保護丹江水,飯店關閉了。現在收入少多了,一年也就五六萬塊錢。剛開始想不開,飯店不讓開了,網箱養魚也不讓做了,一家人靠啥吃飯呢?我感覺像天塌下來一樣,隨后想想這么大個工程,在政府領導的開導下,也慢慢想開了。現在雖然收入少多了,一年也就五六萬塊錢,但北京人民能喝上甘甜的丹江水,也值了。
趙鵬:像他這種情況很多,而且這些年淅川還關停了一大批企業,2003年以來,我們先后關停并轉了350家企業。人遷了,地淹了,廠還要關,為的是啥?為的是保護好生態、保護好水質。2002年,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占70%以上,2003年大批企業關閉,來自企業的財政稅收下滑在40%以上,經濟損失大概在150億元以上。
徐虎(淅川縣副縣長):在關停企業的背景下,招商引資也受到很大影響。一方面我們地處豫鄂陜交界,位置比較偏僻,招商本來就有點困難。第二,我們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各種資源并不像其他縣那么優勢凸顯。第三,我們這兒是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生態要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其他地方能夠上的項目,我們這個地方可能就不能上。企業首先是解決就業,這也是民生之本,像泰隆紙業,這個企業當時員工有1500多人,財政稅收在2000萬元以上,如果從2003年算到現在,靜態財政收入1億多元。關閉以后,有些企業職工自謀出路,還有幾百人需要我們政府來進行救濟,需要生活最低保障,一反一正,大家可以看出淅川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李兵(評論員):淅川人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們河南人舍己為人、大愛擔當的優秀品質。一是感動,像李進群這樣的淅川人,幾乎把一生都獻給了這片青山綠水,這讓所有的人都很感動;二是感恩,我們常說飲水思源,喝著丹江水不要忘了那些“人造母親河”建設者、看護者所付出的犧牲、艱辛和努力;三是感佩,老百姓為了一渠清水離家別舍,確實是真奉獻,這就應了南陽市委書記穆為民講的一句話:忠誠擔當、大愛報國。
3
轉型發展民生為大生態農業讓群眾日子紅紅火火
高敬森(生態農業產業工人):我家里6口人,現在家里的土地流轉給福森藥業之后,土地租金按小麥一塊錢一斤的時候,是每畝地五百塊錢。簽合同的時候就說,小麥漲一毛,土地價錢漲一百元。去年成六百元了。土地流轉了,老百姓每畝地一年有固定的600、800、1000元不等的收入。同時每天在這里打工還有幾十元,干完就給。我們村耕地面積少,荒坡面積大,全村有12500多畝地,都流轉給了福森藥業,作為金銀花種植基地,現在老百姓都變成了產業工人,不出門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李兵:老高談了農民致富的問題,我聽出了畫外音,是什么呢?在淅川,不種糧承擔的擔子比種糧還要重,責任還要大。
侯太升(福森藥業常務副總裁):作為一家制藥企業,我們投資農業產業,一是因為淅川氣候土壤條件適宜金銀花生長,而且產量高、質量好。第二是金銀花本身的特性是一年四季常青,可以美化綠化環境,金銀花的根系比較發達,容易護土護肥,保護水土,減少水土流失。在種植過程中我們要求有機化種植,嚴禁使用化肥農藥,保證金銀花質量,保護生態環境。
福森集團金銀花基地有15000畝,同時我們給群眾簽訂合同,實行供應苗木和技術指導一條龍服務,并且進行保底價的收購,這些措施帶動農戶又種植4萬畝,加起來有5萬畝,種植大戶有近600戶,算到整個用工的話,有三四萬人參加到這個里面。種植金銀花還可以延伸和發展福森集團的品牌效應,拉長產業鏈條,我們在厚坡鎮投資8億元建立金銀花加工生產企業,主要上馬建設了夏涼茶、功能飲料、果汁飲料這些項目。這些項目上馬以后,一年可以增加60億元的銷售收入。我們總結,種植金銀花一是保護了生態,二是農民增收,三是企業增效。
趙鵬:南水北調正式通水之后,保水質、保生態成為常態。而促增收、為老百姓謀福祉是我們的價值追求。這兩點似乎矛盾,但是我覺得它恰恰是生態文明的內涵所在,為了保證一渠清水永續北上,全縣上下樹立“水質至上、生態為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同時,倡導把豐碑鑄在青山上,把政績融入清水里,在水清民富、轉型發展方面找結合點。2014年,淅川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057元。
4
生態為先澤被后人一條充滿希望的陽光之路
閆虎成(源科生物董事長):我有一個夢想,好山好水種好莊稼。只要我們淅川生態環境保護好了,在這里種的有機農副產品,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我們可以減產,但是農民一定要增收。普通食品和有機食品的價格正常是相差在5倍,有的甚至十幾倍,即使一畝地的小麥減產了二三百斤,因為不使用化肥,它的價格能翻幾番。我的下一個夢想,就是讓一線城市都能吃上水源區的有機五谷雜糧,待客用的是水源區的各種有機農產品。
現在淅川以生態招商,招來的還都是大商。上個月,源科生物與北京北辰集團談了三個合作項目,一個項目是從紅薯葉里面和黃金梨的樹葉里面提取抗癌素。第二個項目是在水源區大力發展苦蓮子,這是我們當地的一種中藥材,能夠起防輻射作用,同時能預防43種病蟲害。第三個項目是肥料,原來我們的生態肥料沒有國標、沒有行標,現在我們制定了一個肥料標準,還申請了三項發明專利。
徐虎:淅川是南水北調的核心水源區,在這里如何確保水清民富縣強,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路子,像源科生物這樣的企業,目前已經發展到十幾家,農業專業合作社近百家。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基地面積達到98.7萬畝。在農產品的認證上,也實現了較大的突破,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19個,綠色食品的認證2個,有機食品的認證17個,香花小辣椒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
王新會:生態至上、綠色發展,是南陽市的現實要求,南陽是全國五個人口過千萬的“非省會特大城市”,七百萬農業人口還是全國農業人口最多的城市,發展的任務非常艱巨,怎樣后來居上,怎樣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這個壓力非常大。但是,堅持走傳統的老路、以犧牲資源為代價行不通。所以,南陽在2012年提出建設高效生態示范市,確定了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今年1~5月份南陽經濟發展速度位列全省18個地市第一位,這個成績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咱們在轉型跨越、在保水質、保生態,綠色發展這個過程中走對路了,這是一條充滿陽光的路,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可為其他地方轉型發展提供生動的樣本。
李兵:南陽、淅川以高效生態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優美的路子。我覺得有兩點啟示,第一,新問題要有新辦法。面對封山護水這樣一個新課題,就要有走高效生態農業之路這樣的新辦法。第二就是新常態要有新狀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了,黨員干部的精神狀態也要進入新狀態,現在開展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以及省委省政府正在抓的“三查三保”,保民生、保穩定、保發展,黨員干部都要往前沖,多為群眾謀福祉。(本報記者李錚王華崗夏遠望整理)
背景鏈接
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水源區面積2616平方公里,自上世紀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淅川先后分六批搬遷移民20.2萬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再次動遷移民16.5萬人,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各項靜態淹沒損失近100億元。
為保護一庫清水,自2003年起,淅川在幾乎沒有補償的情況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對338家造紙、冶煉等企業實施關停并轉,并堅決否決40多個可能給丹江口庫區造成污染的大型建設項目,縣財政收入為此傷筋動骨,一度下滑40%。
在堅持生態至上、綠色發展,加強水源地生態環境和水質保護的同時,淅川著力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公司+農戶的路子;在產業的培育機制上,堅持財政金融的扶持和項目的支持,極大地調動了淅川人民投身于生態產業建設這個熱潮當中,共引進56家企業投資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拉動社會力量投入生態建設資金5億多元,流轉荒山、耕地40余萬畝,新發展茶葉、金銀花、湖桑、軟籽石榴等高效生態產業32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達到98.7萬畝。
微評
淅川人的三重擔當
丹江有情潤北國。端起茶杯,清澈的丹江水在杯中微微蕩漾;喝上一口,絲絲甘甜順著喉嚨潤到心間……在享受一渠清水的同時,您是否知道,這小小一杯水里,浸含著淅川人的多少擔當?
“移民精神”顯擔當。前后跨越半個多世紀,從修建丹江口水庫,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人離家別親,無私奉獻,舍小家顧大家,赤子情懷滿華夏,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彪炳史冊的移民精神,凝聚著淅川人的大愛與犧牲。
“一渠碧水”勇擔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旨在解決沿線100多個城市的用水問題,保護水源地的水質和環境,意義非凡。“效益再好,只要污染環境一概關掉;投資再大,只要破壞生態一概不要。”淅川主動淘汰落后產能,累計經濟損失達150多億元,為了一渠清水,可謂壯士斷腕,在所不惜。
“水清民富”新擔當。水質、環境要保護好,老百姓的日子也得好起來。日子過好了,也有能力更好地保護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咱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淅川人因地制宜,大膽創新,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綠色、有機、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走出了一條高效生態、綠色富民之路。
大局、大義、大仁、大氣,淅川人的三重擔當,彰顯了中原兒女大愛無私、厚重樸實、自強不息、敢闖敢創的優秀品質。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就要像淅川人那樣,勇擔重任、攻堅克難,確保發展的活水清澈通透,汩汩長流!(夏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