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于衡山腳下樹叢中的游干班舊址。歲月靜好,只有斑駁的陽光仿佛在訴說它不可磨滅的過往)
(游干班舊址雜草叢生,門口依稀可見紅色字跡的標語)
(青色磚墻開始泛白,但依然巋然矗立)
(里面是否能找尋到抗戰英雄們生活的些許痕跡?)
(文史研究專家曾灜洲向記者講述他了解到的游干班)
(上世紀30年代南岳圣經學校全景圖,現存的唯一的游干班舊址即本圖最頂端的白色建筑)
(1939年春,葉劍英[前排中]與在南岳游干班工作的中共代表團全體成員合影)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彭雙林 見習記者 王敏 衡陽報道
南岳衡山腳下的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曾在1939年分三批培訓出3042名游擊干部。畢業后的游干班學員們被分配到各戰區的敵后戰場,成為中國抗日游擊隊的強大骨干力量。
時光荏苒,風云變幻,曾見證抗戰英雄們習文弄武的游干班舊址,在歲月洗禮下,徒剩斑駁磚墻。生長茂盛的雜草叢樹,靜靜依偎著它,猶在傾聽那個戰火紛飛年代,燃燒著的不屈與抗爭。
今日,紅網大型策劃《最后的時刻》新聞報道組記者來到這里,感受歷史的風云與記憶。
108名衡山愛國青年加入
1937年底,國共兩黨就合作抗日問題在武漢達成協議,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了舉辦游擊干部訓練班的建議。蔣介石在正面戰場屢遭挫失的局勢下,當即接受了這一建議。
1938年,在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后,11月25日,蔣介石在南岳召開第一次軍事會議,當即確定在南岳開辦這一訓練班。中共中央隨即派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等一批中共教官及部分工作人員參加游干班的籌建和教學工作。
1939年2月15日,南岳游干班正式開學。1046名各戰區抽調的中級現職軍官及其他人員,成為第一批受訓的學員。
學員共編成8個隊,其中第七隊主要為曾被國民黨橫山縣黨部解散的衡山青年戰時工作隊隊員,加上第六隊的部分衡山籍學員,第一期游干班共有衡山籍愛國青年學員108名。
管理嚴格男學員剃光頭
“我的父親是游干班第一期的學員。”在衡山腳下的住所內,76歲高齡的曾灜洲思維清晰,詳盡地向時刻新聞記者講述了他所了解到的游干班。
史志書籍《抗戰中的南岳》主編曾灜洲出生于1939年2月16日,父親在他出生的前一天成為了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的一名普通學員。3個月的受訓后,曾灜洲的父親隨50多名游干班學員奔赴了第三戰區江西,加入到抗日的敵后游擊戰場。
曾灜洲曾任至南岳區委常委、南岳區委宣傳部長。2002年,卸下公職的曾灜洲開始編撰《抗戰中的南岳》。隨后的8年時間里,他先后到北京、上海、重慶、長沙、芷江等地收集抗戰歷史資料、走訪抗日英雄。
關于游干班的相關細節,曾灜洲給時刻新聞記者翻閱了他所收藏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的南岳游干班》一書。該書收納了原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劉國安、湖南岳云中學教務主任梁君大等近十名游干班學員的回憶錄。
在《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的南岳游干班》一書中,參與述寫回憶錄的學員均寫到了游干班嚴格的管理方式。報到時,男學員們被要求剃光頭,女學員則被要求剪短發。訓練期間,女學員們的著裝還被要求和男學員一樣,平等對待。“光頭便于前線受傷后的包扎”,曾灜洲說,剃光頭是比照士兵的要求。
不吃群眾一顆桔
除了每天種類繁多的軍事科目要學習,游干班學員們的戰場適應能力也是教官所關注的。據學員在回憶錄中描述,“每天凌晨出操,從山上到山下往返十多公里,還要進行分列式操練,夜間要晚點名。”
但是學員們的樂趣也不少。“我們每天中午和傍晚都去南岳半山腰一個用石塊砌的游泳池游泳。夜晚一般都有文娛活動,星期六開聯歡晚會,還經常放電影和新聞簡報,有時抗敵演劇隊來班部進行慰問演出。”
當時,中共代表團的駐地設在南岳古鎮西街口外一棟叫做“桔盈圃”的莊園內。莊園前面是一片水潭,園內桔樹成蔭。代表團成員薛子正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代表團駐地里栽滿了桔子樹,樹上掉了桔子我們撿起來交還給管園子的老鄉。附近魚塘養了不少魚,我們也從不釣一條魚吃。”
奔赴最后的勝利
游干班學制為三個月,學習期一過,學員們便立刻要奔赴前線作戰。
據《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的南岳游干班》一書引用《游干周刊》的報道,分配到浙江的游干班學員,將原來分散在敵占區的一些民眾武裝組織起來,用“大力土炮,長槍鐵尺”進行游擊戰。
曾灜洲介紹,分配到鄂豫皖邊區的28名學員,是邊區游擊隊的骨干,他們在政治上積極做好民運工作,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加游擊戰斗,在軍事上開展游擊戰,破壞敵人的鐵路、公路和電話通信,主動襲擾和伏擊敵人,使日軍大傷腦筋。
而分配到廣東的學員,在粵北山區和東江一帶舉辦訓練班,把在游干班學到的戰略戰術傳授給游擊戰士和民眾,推動了該地區游擊戰的發展,有的學員后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抗日游擊隊,一直到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