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引烏江上游三岔河水潤澤黔中”,這個宏偉的構想,在貴州水利人的腦海中生根萌芽,但受限于當時的經濟條件,這個構想一直沒有實現。進入21世紀后,貴州水利人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戰略帶來的機遇,從可研到立項,從勘測設計到立項審批,2009年11月,幾代人的期盼和夙愿得以實現,貴州省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項水利樞紐工程——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破土動工,經過5年多的建設,一期工程即將下閘蓄水。在未來,貴陽市民使用的自來水,除了來自“四大水缸”外,還有可能來自黔中水利樞紐工程。
近日,貴州省水利廳請來三位老專家為大家講述,50多年來,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所走過的風雨歷程。
遠眺黔中水利樞紐工程
源于一個構想的黔中水利樞紐
今年87歲的王治平精神矍鑠,對于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得知有記者采訪后,為了確定黔中水利樞紐工程規劃發展的各個時間節點,王治平多次跑到貴州省檔案館查閱資料。王治平是貴州省水利廳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53年從四川省水利局調入貴州省水利局,1989年從貴州省水利廳退休。
等到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即將下閘蓄水,王治平已白發蒼蒼
據王治平介紹,貴州省黔中地區以貴陽、安順為中心,包括貴陽市區、安順市區和六盤水市的六枝特區,安順市的普定縣、鎮寧縣、關嶺縣、西秀區、平壩縣,黔南州的長順縣等,國土面積1.2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2%,是貴州省城市最密集、交通最發達、工業基礎最好、人口最集中、耕地資源集中成片的地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因地處苗嶺寬緩山脊、兩江分水嶺河源地帶、巖溶發育山區,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山高谷深水源地,可利用的水資源非常緊缺,干旱頻繁。
為了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1953—1957年,貴州省水利局組織人員到烏江三岔河流域進行勘察規劃,搞一個長堤壩灌溉工程,將這些地區的中小型水庫連接成一片,捆綁形成一個大型工程。1959年12月,貴州省水利局形成一個規劃報告后,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1960年1月,上級部門批復,同意將黔中灌溉工程列入當年的基礎項目;同年2月,國家計委同意批復。“其實,當時的勘察規劃主要是為了解決安順市、鎮寧縣、普定縣一帶10萬畝農田的灌溉。”王治平說,“沒有想到在后來的規劃中,水還可以到貴陽來。”
“報告得到了上級部門同意,但批復文件卻提到‘經費自行安排’。”王治平說,“當時中央沒錢,貴州又處于困難時期,連吃飯都成問題,哪有錢去搞工程。”在之后的幾年,項目就一直拖了下來。改革開放后,貴州省水利局再次提出修建黔中灌溉工程,但沒有得到上級部門批準,要求先分散解決中小型水庫,以解燃眉之急。
但還沒等到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從夢想變為現實,1989年,王治平退休了。如今,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即將下閘蓄水,王治平十分高興,“當年經濟困難,這個工程沒有開建,但是貴州水利人一直沒有放棄。現在,幾代人的夢想終于實現了,圓了老一代水利人的夢想。”
抓住機遇 黔中水利50年圓夢
貴州水利人一直沒有放棄這個夢想,他們在等待中抓住了機遇。
“2000年1月,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帶來了新的機遇。特別是在籌備十一五規劃時,將水利問題提到了較高的位置。”貴州水利廳原廳長朱開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朱開茗今年68歲,1998年至2009年,任貴州省水利廳副廳長、廳長。
“既然國家重視水利工程,貴州省水利廳就得拿出一個像樣的規劃報告。這時,老水利人提到了‘黔中灌溉工程’這個項目。”朱開茗說,他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大型工程,特地請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對項目進行論證。2002年3月,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完成了《黔中水利樞紐工程規劃報告》,工程擬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灌區及貴陽供水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包括灌區二期、貴陽供水二期、安順供水工程。
“這個規劃報告一出來,就變了一個樣,從一個單純的農業灌溉工程,一下子變成了一個水利樞紐工程。”朱開茗說,這是貴州省有史以來的最大水利工程。報告批復后,2003年9月,貴州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了《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從可研到立項,從勘測設計到立項審批等一共歷時9年。“2003年至2009年,就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這是一個必要的準備工作。”朱開茗說。
在這期間,貴州省水利廳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提出了一個符合貴州省情的主要矛盾——工程型缺水。“貴州省處于云貴高原的斜坡上,屬于卡斯特地貌,盡管降雨多,但存不住水,更沒有一個像樣的大型水庫儲存水資源。”朱開茗說,因此在黔中地區建設一個大型的水利樞紐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009年11月,幾代人的期盼和夙愿得以實現,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破土動工。
黔中水利樞紐建設工地
“工程得以破土動工,但要從眾多的規劃報告脫穎而出,就要有創新的東西,這樣才能得到認可。”朱開茗說,當時主要在兩件大事上做文章:其一,提出人與水和諧相處的觀點,規劃到專題研究,保護生態環境要達到國家未來的要求;其二,提出以電養水,以水養水的觀點。
據朱開茗介紹,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位于黔中地區各市州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要求確保烏江上游三岔河的水質達標,將上游的洗煤廠、鉛鋅礦等廠礦全部關閉;各市州黨委、政府還定期監督執法,以確保三岔河的水質達標。這個舉措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認可,認為觀念超前。在工程建設時,不能光伸手向國家要補貼,工程應該發揮更好的經濟作用,由此,貴州水利廳提出了以電養水,以水養水的觀點。經規劃設計,在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大壩的邊上同時修建一個發電站,用發電賺的錢來補貼工程,以減少投資;在以水養水中,盡量不浪費水資源,將水調入紅楓湖。
“我們還提前算好了未來的水價,以后貴陽市缺多少水,沿途用水單位缺多少水,都一一做了預測。”朱開茗說,這既保證了工程建設的健康運行,也能搞其他服務,比如在上游水源點建設風景區,沿途種植有價值的樹木、中藥材等。“兩個觀點的提出,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的認可,認為貴州水利人在動腦筋,基礎工作扎實。從而在當年眾多的規劃報告中脫穎而出。”朱開茗說。
另外,在這期間,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得到了水利部、中國工程院、長江流域委員會、珠江流域委員會、中國國際咨詢公司及各級技術部門的大力支持,多次派專家參與到現場考察、調研、論證,比如大壩的選址、地質問題、水資源問題、水文環境、生態環境等問題,均設計專題進行論證。
規劃從構想實現跨越式發展
今年76歲的周建國,搞了一輩子的水利水電規劃,但他最得意的是,在他的主持下,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的規劃設計從一個“灌溉工程”的構想,經不斷的修改完善,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1963年,學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規劃的周建國大學畢業后,分配到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工作,2001年任院長,2005年退休。
“當年經濟條件落后,開發難度大,制約了黔中水利樞紐工作的建設。”周建國說,2001年,周建國任院長后,主持了整個規劃設計。“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當時要建設的只是一個10萬畝農田的灌溉工程。”周建國說,隨著時代的變化,為滿足黔中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工程規劃在不斷修改、擴大、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個包括水源工程、灌區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而工程的受益區從最初的安順市10畝農田,擴大到貴陽、安順、六盤水、畢節市、黔南5個市州、10個縣(區、特區)。“這是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周建國感概道。
即將合攏的渡槽
“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灌溉工程項目規劃時,已經屬于大型工程了,但受制于經濟條件,再加上水利投資資金少,不具備開發建設的條件,提了也枉然。”周建國直言道,隨著經濟的發展,貴州各工業園區興起,出現了工程型缺水,“沒水咋辦?要在規劃思路上解決。”
做項目規劃需要資金支持,周建國向省水利廳提出了500萬元的資金支持,但沒有得到同意。不久,省水利廳領導找到周建國問道,“錢能不能少一點?500萬的項目以前都沒有搞過。”“要將項目規劃搞下來,500萬少不了啊,現在是要抓住機遇一次性解決規劃問題,200萬,300萬,只能慢慢做了。”周建國說,最后,省水利廳還是答應了500萬元的資金支持,畢竟在當時,100萬就可以搞幾個項目規劃了。
在周建國的主持下,工程的規劃充分利用整個烏江流域的天然河道,一期工程選址在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在貴州搞大型工程難啊,要跨河、跨溝、跨谷等,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南水北調’工程。”周建國說,在規劃設計期間,光是設計圖紙、施工圖紙等就裝了幾大柜,而且都是兩三米長的柜子。
在規劃設計中,關于水土保持、水資源配置的合理性等問題,周建國就主持了15個專題的研究,用專題來回答項目可行性。周建國說,特別是針對貴陽市的水資源問題,還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在貴陽市未來的發展中,水資源的缺乏將日益嚴重,因此,黔中水利樞紐工程供水至貴陽市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是城市發展的戰略性布局,我們必要要考慮得更遠一些。”周建國說。
經一年半的努力,15個專題報告一次性通過。周建國還因此獲得了發改委審批的優秀咨詢成果一等獎。“這是我們抓住了機遇啊,沒有省水利廳的那500萬元規劃設計經費,就搞不下去了,這是設計研究院全體員工勞動智慧的結晶。”周建國說,“在我退休之前能主持這個項目的規劃設計,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下閘蓄水,我欣慰了。”
夢想從圖紙變成現實
羅亞松是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黔中設計處主任工程師,看著自己的設計從圖紙變成現實,對他來說,是最大的享受。
輸水的干渠
據羅亞松介紹,黔中水利樞紐一期輸配水工程總干渠全長63.4公里,渠首設計輸水流量為22.742m3/s,相當于每83秒就灌滿一座標準游泳池。總干渠在輸配水工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將平寨水庫的水引入鎮寧桂家湖水庫,經泵站提水后再送入桂松干渠,最終進入貴陽市花溪區松柏山水庫。兩干渠通過管渠系統,向沿線9縣、49鄉鎮及貴陽市主城區供水,受益人口眾多,是黔中地區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總干渠沿線地形起伏大,沿途跨越大量溝谷河槽、交通線路,布置了各種類型的輸水建筑物,共有34座渡槽,17條隧洞及2座倒虹管。“由于地形地質條件的復雜性,總干渠的突出特點是渡槽型式多樣、設計建造難度高,渡槽設計建造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羅亞松說,34座渡槽囊括幾乎所有的渡槽型式,還有不少全國首創的渡槽結構型式,可以說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渡槽博物館。
另外,在設計建造難度上,總干渠眾多渡槽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比如徐家灣連續剛構渡槽,單跨達180米,槽身距離地面最高達90米,設計承載能力是同類公路橋梁的3—4倍,這樣的結構開創了渡槽設計和施工的全新領域;龍場渡槽則是世界上單跨最大的拱式渡槽,跨度達200米,距離地面最大高度130米,采用預制節段吊裝法施工拱圈,節段吊裝重量達240噸,在國內尚屬首次。
據羅亞松介紹,作為設計方,在相關技術領域進行了大量創新性研究工作,采用先進的建模和分析手段,聯合科研院所和施工單位,實踐應用了大量先進技術成果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如大跨連續剛構渡槽、大跨拱式渡槽、大跨簡支預應力渡槽設計建造技術。系統性的解決了水利規劃設計中高山峽谷地區長距離輸水技術難題,一些以前僅能停留在紙面規劃上的工程,得到了具備實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