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林童)離別故土通常總會給人幾分難舍的憂傷,然而在貴州貧瘠的大山的深處,“離別故土”卻成為了當地貧困群眾提升幸福、走向小康生活的出發點。
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故土,告別舊房,走出大山,從田間地里走向廠房、商鋪,從靠山吃山到就業增收致富。在貴州決戰貧困的今天,世代身處大山飽受貧困的人們懷揣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抱著不怕苦,不怕重來的決心,邁著堅定步伐走出貧困。
為搬遷群眾建造的安置點新房
11月23日,多彩貴州網記者跟隨2016年貴州省第三次項目建設暨易地扶貧搬遷現場觀摩督查會第四觀摩組前往安順關嶺、紫云、西秀區、經開區等地的觀摩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情況,見證正在安順各地上演的一個個貧困農戶走出大山脫貧致富的精彩故事。
2016年以來,安順市以“抓關鍵、聚合力”為思路,結合實際,統籌用好寶貴的扶貧資金資源,充分調動搬遷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群眾能“搬出來、就好業、生活好、發展好”。同時,在“十三五”期間,安順市明確搬遷21880戶859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072戶78405人。在2016年3月初,全市各地第一批工程38個安置點5533套住房就已全部開工,計劃在12月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安順貧困山區追逐小康的“期盼之聲”
深山區、石山區、石漠化地區……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世代靠山吃山的貧困群眾而言,無論怎樣貧瘠,那里都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在那里他們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房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那里始終被貧困一詞所“包圍”,交通不便,缺水少糧,生活條件設施簡陋,經濟收入很低。他們在煎熬,卻也在期盼,渴望著過上更好的生活,想像“城里人”一樣。
想離開,可是卻懼怕改變,去哪里?做什么?這些問題曾經一直困擾著哚貝村村民李大昌,他說:“一直以來村里的交通都很不便,飲水只能靠挑水來用。如果能有一個更好的地方能讓自己生活、發展,有事可做,有錢可賺,多好呢。”
搬出大山 讓貧困群眾無憂無慮踏上致富路
李大昌的期盼與擔憂,不僅是貧困山區群眾的心聲,更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取得實際成效的關鍵所在。讓群眾搬出大山不難,難得是搬出大山之后如何能有效持續的走向更好。扶貧不能只是簡單一味的“輸血”,更要能“造血”,否則扶貧始終沒法成為脫貧。只有真正讓群眾走上了致富脫貧之路,易地扶貧搬遷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真正得以體現,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就業。
在廠房中忙碌的搬遷群眾
為解決貧困群眾搬出來后的發展問題,安順市采取了就業培訓和產業帶動雙輪驅動,讓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增強搬遷群眾的后續發展難題。在就業方面,安順市實施“園區就業工程”,推動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園區就業相結合,引導搬遷群眾就近就地進入產業園區就業;采取針對性技能培訓一批、組織外出務工經商解決一批、組織就近就地務工經商解決一批、招商引資辦企業解決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解決一批、規模化發展遷出地的高效農特產業解決一批“六個一批工程”,幫助搬遷貧困戶實現“一戶一就業”、“一戶一產業”,確保搬遷貧困群眾“有業可就、有事可干、有錢可賺”;通過扶貧項目為企業提供產品推廣、品牌宣傳,企業為搬遷項目提供資金、土地以及就業崗位等,實現“雙贏”合作,形成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強大合力。在產業發展上,發揮專業合作社龍頭引領作用,引導移民安置點發展特色種養業,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促進搬遷群眾持續增收。
“離別故土”后的華麗蛻變
就業有了保障,增收多了渠道。易地搬遷之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幫扶之下,曾生活在貧困山區的群眾開啟了他們全新生活。
產業支撐,農民轉變成為產業工人。在蔬菜大棚,在茶園,在電子配件加工生產線上,到處都是他們忙碌的身影。告別了破舊簡陋的房屋,在寬敞的小樓里,有人開起了商鋪,有人辦起了農家樂。當初貧困群眾心中的擔憂與迷茫,在現在的“忙碌”之中被漸漸抹去。如今,“離別故土”的很多人已開始打起了自己的致富“算盤”。
園區內為搬遷群眾設立的商鋪
在易地扶貧搬遷的脫貧浪潮中,貧困山區的群眾“乘風破浪”,離開了曾經世代生活的貧瘠之地。靠向了旅游環線、靠向了產業發展帶、靠向了新型園區、靠向了縣城集鎮,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從生活環境的改善到思想行動的轉變,有了方向,有了動力,有了目標,夢想距離現實還會有多遠!在貴州后發趕超,彎道取直的今天,脫貧攻堅,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偉大歷史使命正在加速快步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