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批準發布《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第1號修改單,要求粽子和月餅的包裝層數從最多不超過四層減少為最多不超過三層,同時壓縮包裝空隙,降低包裝成本,銷售價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餅和粽子,應將包裝成本占銷售價格的比例從20%調減為15%,月餅不應與其他產品混裝,粽子不應與超過其價格的其他產品混裝。
近些年,以粽子、月餅為代表的商品過度包裝現象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們知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包裝不僅是商品生產過程中保持數量與質量完整性的不可或缺的工序,包裝物以其具有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儲運效率、便于使用等功能已成為商品必不可少的基本構成要件,而且,包裝還具有識別、美化、宣傳等附加功能,可以有效地促進商品銷售,增加企業收入。從上述市場屬性看,包裝是商品的必需。
不過,萬事皆有度,包裝一旦突破原本的市場定位,就會走向其價值的反面。包裝只是商品的外衣,不管它曾經多么精美、多么豪華,離開商品之后其功能終結只能被丟棄,成為美麗的垃圾。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包裝廢棄物總量達1.5億噸,其中70%以上由過度包裝造成。包裝工業的原材料如紙張、橡膠、玻璃、鋼鐵、塑料等,均為我國緊缺資源,若在包裝上過度使用卻不能有效回收利用,則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針對商品過度包裝現象,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多年來一直加強治理,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粽子、月餅等應節商品過度包裝問題尤其嚴重,似乎陷入“年年整治,年年露頭”的怪圈。過度包裝現象之所以大行其道、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背后有利益驅動。一瓶裸身售價不過100元的葡萄酒,配上精制木匣后就可以標價300元;一款散裝售價600元/500克的綠茶,用金屬盒分裝,再加上禮品盒、禮品袋之后,售價就翻一倍;6枚月餅單獨包起來,分別嵌裝進一個豪華禮品盒中,再搭配一份紀念品,就標出驚人的“天價”……
過度包裝、片面追求奢華包裝的附加值,在消耗大量資源、加劇環境污染的同時,還會讓一些消費者盲目攀比,形成推崇外表、忽視品質的消費心理。而這種心理反過來又助推商家提供更多華而不實的商品,形成惡性循環。更深一層看,過度包裝還會催生奢侈浪費、貪污腐敗等不良風氣,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背道而馳。多年前,中紀委就曾三令五申,堅決剎住公款購買贈送粽子等節禮不正之風。有學者指出,當粽子、月餅等成為某種“隱性腐敗”的載體,它們便不再僅是傳統美食了,“在商業場景之外,豪華包裝的高價粽子、月餅等成為權力尋租的工具,對公共利益、社會利益構成挑戰”。
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既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幸福生活的體現。食品是用來吃的,過度包裝不僅偏離了食品的本源,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還扭曲了其原本承載的節日和人情內涵,對良好社會風尚造成破壞。而制定實施強制性國家標準,對粽子、月餅等食品包裝作出嚴格限制,是遏制過度包裝的必然之舉。通過執行這樣的標準,讓企業不再耗時費力把心思花在精心包裝的“面子”上,而是在提升產品品質、花樣、口味等“里子”上用心思、下功夫、求突破,推出更多價格親民、口味上乘的月餅和粽子,滿足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以強制性國標遏制過度包裝,也有助于讓月餅、粽子等節日禮品回歸它的本意,讓人情往來返璞歸真。
當然,從根本上講,過度包裝是觀念出了問題,是一種“心病”。心病還須心藥醫。這就要從轉變觀念,提倡節儉求實的風尚入手。第一個需要轉變觀念的是企業。這就要求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注重可持續發展,不僅嚴格執行國家標準,還要制定更高、更嚴格的標準提高產品質量,遠離過度包裝;同時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綠色包裝技術水平,積極推行包裝減量化和綠色包裝應用,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貢獻。(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