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目前,全國省級地方兩會已陸續落幕。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優化營商環境”是高頻詞之一。其中,浙江省提出,實施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加快打造營商環境最優省;山西省明確,狠抓營商環境3.0版改革落實,復制推廣一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舉措;河北省提出,健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制度,深入開展全域營商環境綜合評價。
各地在2023年開年起步階段提前謀劃營商環境建設,是未雨綢繆之舉,有助于鞏固和拓展當前經濟運行回升勢頭,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為全年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適時推出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具體政策措施,也傳遞出各地穩預期、強信心的積極信號。
營商環境是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是影響經濟增長、創新創業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近幾年,在“放管服”改革推動下,中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營商便利度大幅提高,有力助推市場主體規范經營和經濟高質量發展。2012年,我國市場主體有5500萬戶,到2022年底,市場主體增至1.69億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歷史性地躍上5000萬戶和1億戶的大臺階。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我國由2012年的第91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31位,8年提升了60位。
國內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韌性。市場在不斷變化,營商環境也要隨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優化始終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從某種意義上說,營商環境只有更優,沒有最優。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發展形勢穩中向好。但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在這種情況下,要進一步激活市場主體活力,釋放消費潛力,增強發展動力,優化營商環境無疑是極為重要的舉措。
實事求是講,近些年,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推進力度一再加大,涉及層面越來越廣,但地方保護、數據壁壘、新官不理舊賬等問題仍難根除。以北京市為例。前不久,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聚集餐飲、電商等重點業態的企業進行座談,其間,企業反映了不少問題,如審批減少后減負仍不明顯、監管執法柔性不足、政務服務專業性不強等。針對這些問題,北京市日前發布《清理隱性壁壘優化消費營商環境實施方案》,包括4方面51項任務,排查制約企業發展的管理制度機制障礙,打造更優的消費營商環境。北京市企業反映的這些問題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且帶有普遍性。其他地方也應該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推出相應政策措施。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不僅要解決老問題,還要適應新變化、新需求,找到新思路、新方法。當前,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快速發展,對市場環境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也對市場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套用過去的監管規則和制度顯然是不行的,必須根據市場變化的新特點創新監管體制機制。各地各部門要堅持包容審慎原則,既用開放的態度包容市場的“新”,提供公平寬松的市場環境,激發創新創業的活力,又要及時跟進、了解、把控“新”,發現問題苗頭,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
改革需要摸索前行,而具體如何改,并非“一個方子包治百病”。事實上,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總的原則和方向大體相同,但在具體政策措施上卻各有不同,各具特點。各地的探索實踐,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再由面到重點,正在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讓營商環境邁向更高水平邁進。
我們期待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能夠更好地穩定市場預期,也給予企業更多信心,不斷吸引各類投資主體,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中國質量報》【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