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華
老字號是我國工商業發展歷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既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已成為老百姓生活“日用而不覺”的重要組成。但如果老字號只會“倚老賣老”甚至“為老不尊”,那就有可能不再享有老字號的美譽。
沒有通過中華老字號復核的品牌包括北京的華女、雪花、通三益、TP、新路春,天津稻香村、重慶冠生園、上海老半齋等。一時間,這一消息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從媒體和網友的評論來看,大家幾乎一邊倒地對我國打破老字號“終身制”,將名不副實的老字號“摘牌”持充分肯定和熱烈歡迎的態度。正如一位網友對一個被“摘牌”的老字號評價時所言,“早該摘牌了,又貴又難吃”。
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中華老字號品牌展示區受到廣泛關注。圖為北京吉祥大戲院演員在北京老字號展區展示。 許叢軍 攝
老字號是指歷史悠久,在傳承中擁有獨特的產品、技藝和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取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其在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非常重視老字號的培育、保護和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和《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都對老字號的發展作出明確部署。商務部等部門今年聯合制定的《中華老字號示范創建管理辦法》,專門建立了“有進有出”的老字號動態管理機制,目的就是避免一些企業在獲取中華老字號榮譽之后,只想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從而確保中華老字號“金字招牌”的成色。此次55個品牌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就是發揮了動態管理機制的作用。實際上,在一些中華老字號被政府部門“摘牌”前,已經在老百姓心目中被“摘牌”了。此次這些品牌被“摘牌”,不過是讓早就有名無實的“中華老字號”現出原形而已。
一塊老字號牌匾,就是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能贏得這塊招牌,至少代表了一個品牌經受了時間和品質的雙重檢驗。一些百年老店,更是蘊含了數代人的苦心經營,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但必須明確的是,中華老字號的“榮譽”不是一勞永逸的,老字號獲得者更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擺資歷”“吃老本”。正如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所言:這次復核“有進有出”,不是為了淘汰老字號,而是為了推動中華老字號順應市場機制、持續健康發展。換言之,55個品牌被“摘牌”是中華老字號的一次“新生”。
這是老字號示范創建和認定工作的一次“新生”。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李剛曾表示,老字號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哪個政府部門評出來的。老字號好不好,人民滿不滿意是先決條件,市場接不接受是主要標尺。確實,老字號是市場競爭的產物,一個企業能不能成為“百年老店”、一個品牌能不能成為老字號,是需要經過市場反復檢驗的。市場競爭講究優勝劣汰,如果某個品牌不能順應市場,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自然慢慢就會被市場所淘汰,即使他們是老字號也不可能幸免,畢竟“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讓老字號“有進有出”,打破“終身制”,正是老字號示范創建和認定工作與市場接軌的體現,也能讓真正通過市場檢驗的老字號名副其實。
這更是老字號發展創新的一次“新生”。人們常說,老字號的優勢在于“老”,老品牌、老技藝、老傳承;老字號的劣勢也在于“老”,老觀念、老古董、老機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老”對于老字號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辯證分析老字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重點就是與“老”相對應的“新”字。老字號要在發揮自身“老”的優勢的同時,用“新”來克服“老”的不足的一面,守正創新,讓老字號“老樹新枝更著花”。如今,我們通過“能進能出”的老字號動態管理機制,就是要讓眾多的老字號始終懷有危機感和創新意識,從而倒逼他們在鞏固好“老”的優勢的同時不斷去破解好“老”的難題,堅持質量與創新雙輪驅動,科技和改革兩翼齊飛,真正實現基業長青,做不斷適應市場新趨勢、新發展的“百年老店”。
《中國質量報》【八面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