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2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有關工作,提出要更加注重回應經營主體突出關切,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2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表示,要緊扣經營主體關心關切,推出相應政策措施,切實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生態、發展生態、社會生態的綜合反映,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營商環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是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優化營商環境有利于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及經營主體之間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經營主體更能感受到公共服務和政府監管的溫度,從而激發更大的市場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切實轉變職能、提升效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動出臺了一批切實可行、務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優化營商環境取得明顯成效。2012年,我國經營主體有5500萬戶,到2023年底,經營主體增至1.84億戶,年均凈增超1000萬戶。經營主體活躍度穩定在70%左右。中國貿促會日前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研究報告》顯示,近九成受訪企業對營商環境評價為“滿意”及以上,2019年至2023年,受訪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的評價總體呈上升趨勢。
國內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經營主體保持高活躍度,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韌性。市場在不斷變化,營商環境也要隨之不斷優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營商環境只有更優,沒有最優。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穩定恢復,發展形勢穩中向好,但也要注意到,世界經濟整體發展環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在這種情況下,要進一步激活經營主體活力,釋放消費潛力,增強發展動力,優化營商環境無疑是極為重要的舉措。
客觀講,近些年我國各地各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推進力度一再加大,涉及層面越來越廣,但一些頑瘴痼疾仍難根除,如地方保護、數據壁壘、新官不理舊賬等,廣為市場詬病。各類經營主體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和困難,包括市場競爭、融資難、用工成本上升、稅費負擔重等。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更加注重回應經營主體突出關切,提出要“對涉及罰款事項的行政法規進行系統梳理,及時按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加大對亂罰款的整治力度,更好維護企業和群眾合法權益”等,其實針對的就是現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經營主體創業發展、生產經營面臨不少困難,但他們最主要的關切是什么,最需要解決的痛點難點問題是什么,各地方各部門必須要“把好脈”,做到心里有數。只有深入市場做好調研,加強與經營主體的溝通,想經營主體之所想、急經營主體之所急,才能開好“良方”,推出管用有效的政策措施,讓經營主體真正受益。
“良方”之“良”既體現于對各種問題的“破”,比如,針對仍然存在的各類“旋轉門”“玻璃門”,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清理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破除地方保護和所有制歧視,更好維護公平競爭;又體現于各種制度的“立”,比如,針對法治化保障不夠有力的短板弱項,進一步推動出臺政策性文件,促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同步發力,解決一批法治化營商環境中的突出問題。同時,針對經營主體反映較為突出的商業混淆、虛假宣傳、商業賄賂、網絡不正當競爭、涉企亂收費等問題,進一步完善反不正當競爭制度規則,提高不正當競爭行為違法成本,加大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力度,加強對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的保護。
營商環境涵蓋市場的方方面面,優化營商環境涉及政府多個部門,因此要加強協作,形成合力,一體推進強市場促公平、強服務增便利、強法治穩預期、強開放提質量、強改革抓創新等工作,以整體系統思維推進營商環境優化,為中外投資者提供一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