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 倩
近日,央視財經報道,在多地發現無良商家在電子秤上做手腳,致使消費者購買商品時遭遇缺斤少兩。這種因做了手腳,稱重顯示與實際重量存在偏差的電子秤被稱為“鬼秤”。
在餐飲、零售、批發等生活服務行業當中,使用“鬼秤”作弊欺詐的現象不時出現。雖然“鬼秤”涉及的金額較小,但其可能發生的范圍廣、交易次數多,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破壞了公平競爭環境。
需要指出的是,借助“鬼秤”短斤少兩的套路具有手段隱秘、隨機性大等特點。從近期披露的多方信息看,“鬼秤”的技術不斷“進化”并建立起非對稱“優勢”,一些“鬼秤”可以一鍵作弊、一鍵還原,更有甚者還可以遠程遙控,形式之隱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在監管力量本就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對于屢禁不絕的“鬼秤”,需要采取更加全面、精準、嚴密的治理措施,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讓相關廠家、商家徹底斷了生產、使用“鬼秤”的念頭。
治理“鬼秤”,需要監管利劍高懸。“鬼秤”一直是市場監管部門打擊的重點。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定期對市場上的計量器具開展檢查和校準,加大對弄虛作假行為的打擊力度,對于發現的“鬼秤”,采取公開曝光并嚴肅處理等措施,強化信用懲戒,切實提高違法成本、形成對不法商家的威懾。
當然,面對不斷“進化”的“鬼秤”,監管方式和手段也需要進行升級。比如,在對電子秤進行檢定時,查看是否存在改裝痕跡、非法加裝配件等情形。此外,監管部門還可以進一步強化源頭治理。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市場監管部門通過暗訪調查的方式,了解不法商販改裝電子秤的內幕。這不僅有利于“見招拆招”地執法,也為從準入環節著手壓縮電子秤被隨意改裝的空間打下了基礎。比如,可以優化出廠標準、行業標準,強化對電子秤芯片等關鍵元器件“強封裝”“拆解留痕”“數據聯網”等硬性要求。只有確保生產端提供優質供給,才能減少流通端的良莠不齊,筑牢防范“鬼秤”的技術防線。
加強對“鬼秤”的治理,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執法力量雖然有限,但消費者的數量卻是龐大的。監管部門需要創新工作方法,充分發揮消費者的監督作用。比如,安徽省來安縣市場監管局通過對消費者使用的手機稱重測量后貼上重量標簽,讓手機變成了可用作校準的流動砝碼。消費者在購買計重商品時,可以用手機測試商家計量衡器是否合格。此外,營造良好交易環境,市場經營者是重要一環,可通過設置更多“公平秤”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服務;還應對場域內的所有電子秤統一登記造冊、建立臺賬并到市場監管部門備案、進行集中檢定,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查處不法商家。
“小計量”里有“大民生”。只有監管部門、消費者、市場經營者等各方都行動起來,才能讓消費欺詐行為無處遁形,才能讓消費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