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楊雪)8日,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開幕并舉行授獎儀式,我國兩處史前遺址——湖北石家河聚落遺址和山西陶寺遺址分別獲得“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和“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
石家河聚落遺址地處湖北天門市石河鎮,是長江中游地區已知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聚落遺址。從距今5900年開始,這里經歷了油子嶺、屈家嶺、石家河和后石家河文化4個發展階段。前三個文化基本特征非常相似,但到距今約4000年的后石家河文化時期,考古學家發現了非本地文化傳統的甕棺葬俗、中原風格的陶器等。
“長江中游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進程遭受黃河文明的強烈沖擊被迫中斷,到了后期已被整體納入黃河文明進程中。”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解釋,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進程的重要特點,石家河遺址深化了對區域文明中心形成及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的認識。
陶寺城址坐落在山西汾河一條不大的支流邊上。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何駑介紹,這樣選址既遠離水患,又能利用水力運輸國家所需戰略物資,比如糧食、木材。區域考古調查結果表明,陶寺都城至少被南北兩個遺址群拱衛,各由一個超大型地方中心聚落統領,從整體上構成5級聚落等級、4級社會組織層級的國家社會組織結構,并存在中央與地方的行政關系。
“兩個遺址有力回應了那些對中華5000年文明的質疑。”世界考古論壇秘書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世界考古論壇獎代表了過去3年來45個國家和地區的一流考古學家公認的考古發現和成果。本屆論壇評出10項“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和9項“重要考古研究成果獎”。論壇期間,來自世界知名學府和考古研究機構的100多位學者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