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瓷·北京事
每一件瓷器都有一個故事
北京陶瓷藝術館最近因為一件事在收藏界引發關注。
“中國瓷·北京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陶瓷物件的北京故事”自6月12日開展以來,來自四面八方的北京市民帶著家傳陶瓷物件來到北京陶瓷藝術館。他們帶來的有“建國瓷”、“革命樣板戲陶瓷”、“70年代出口咖啡具”、“搪瓷缸”等等,款式各樣,但都具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極具時代特色。且每一件陶瓷都有自己的故事。市民們帶著陶瓷來北京陶瓷藝術館請專家現場點評,現場觀眾也一起聽一聽陶瓷與時代的故事。在這個場合所呈現的陶瓷不一定是最值錢的,但是每一件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有些陶瓷是市民家里祖傳的,可能是50年代或60年代的產物,有些可能清朝或明朝時期的東西。“作為文物,它不一定很珍貴,但是祖輩把它當成寶貝傳給下一代,這其中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北京陶瓷藝術館名譽館長及創辦人陳進林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有一件陶瓷是呈送人的爺爺傳下來的,呈送人的爺爺開的是藥鋪,藥鋪要掛藥罐,藥罐里面就一直裝有藥,傳了幾輩傳到他手上,藥罐里到現在能聞得到藥味兒。“一件陶瓷里看得到家族的奮斗,看得到家風的傳承。” 陳進林表示。
“中國瓷·北京事”目前征集到作品種類繁多,包括建國瓷,以及一些老百姓的家用物件,還有大碗茶陶瓷,以及百年老店用的瓷器等等。
(陳進林表示,每一件陶瓷都有自己的故事。)
陳進林表示,看陶瓷,能看到歷史的發展脈絡,看到一個時代生活的方式,一個時代的審美。“比如唐代的陶瓷,人物有特點;宋代的陶瓷特別精美。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建國之初,我們國家應該說是一窮二白,連吃飯的碗有可能都殘缺的很厲害,那個時候要是把碗摔了,父母是要打屁股的。而70年過去,我們的物資大為豐富,各種精美陶瓷精彩紛呈。現在摔了一個碗不算什么,摔了后會先看孩子有沒有受傷,這說明我們物質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瓷器伴隨著中國的發展。它一個時代的縮影,反映了時代的生活風俗,也是生活的一種呈現,先解決了飯碗的問題,然后再是藝術上的進步。”
二
科技和傳統結合
發展的首要條件是要有好的傳承
這是北京陶瓷藝術館在“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辦館理念下的又一次有意義的活動。此次活動旨在借陶瓷物件為載體,講述“我”和陶瓷物件的北京故事,以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自北京陶瓷藝術館成立以來,到現在已經有13萬人次到此參觀體驗。參觀者從這里了解了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科技。
藝術館的設立肯定是有情懷和情結在里面的。創辦人陳進林從事陶瓷生意有近三十年的時間,他見證了中國陶瓷產業從起步到現如今如此繁榮。陳進林說,中國的陶瓷領先世界千年以上,西方國家一直在用各種的方式學習中國的技術,我們的陶瓷產業從新石器到夏商周再到宋元明清,然后到現在,已經具有了很高有水準,可是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以后怎么辦。后面如何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北京陶瓷藝術館便有著這個使命,它在思考未來。
而未來要發展好,首要條件卻是要有好的傳承。所以,北京陶瓷藝術館的最深層次的責任是教育。
“從基礎起,從娃娃抓起,讓他懂得陶瓷的一切。” 陳進林說,北京陶瓷藝術館在嘗試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展現體驗,用人文和科技來表達陶瓷。此外,藝術館還走出去,和學校合作,激活學校資源,拉上學校一起來共同來研發有趣的課程。科技和傳統結合,不是枯燥單一的表達,讓陶瓷跟科技結合,來激發孩子的探究的興趣,小孩子才能接受。“教育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陶瓷的故事你知道有多少?這些故事編成科普劇,用陶瓷去講歷史,用動漫展現,既生動又形象,孩子們會喜歡的。 ”把歷史的厚重和科技的前沿還有藝術的美感以及生活的實用,都結合在一起,這是北京陶瓷藝術館正在干的事情。
目前,北京陶瓷藝術館已是北京規模最大的專業現代陶瓷藝術館之一,包括九個展區,在數量上,記載顯示為館藏各類陶瓷藝術品上萬件。而從“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打造科教平臺、樹立文旅品牌”的宗旨出發,北京陶瓷藝術館則在教育、文化領域作出了許多努力。
三
從集散地到陶瓷王國
情懷推動陶瓷科普
陶瓷和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無論是文化內涵或者藝術特征,都能反映出各個時代背景下的人民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這一點,北京陶瓷藝術館名譽館長及創辦人陳進林深有體會。
陳進林于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經營陶瓷生意,其公司取名“閩龍”, “閩”為福建,因為他是福建人。“龍”則取自他的屬相,但如果有另一種精神意義上的理解,也能說得過去。
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的瓷磚市場都是自發形成的,規模不大,不成體系,經銷商大多會租一個小院子,在臨近大門的屋里擺上幾件樣品以供銷售。整個市場缺乏統一管理,信任感低,賣方卷款潛逃、買方收貨拒不付賬等案例時有發生。陳進林后來從中找到商機,打造了京城第一個大規模、專業、規范的陶瓷集散地,建立了自己的陶瓷王國。
(陳進林,從瓷中里能看到生活的變遷。)
“我第一次賣瓷磚的時候,一般家庭就買一箱,貼在灶臺上或是衛生間洗澡的地方,別的地方舍不得貼。再看現在,家家用瓷磚已經不是問題,這種變化生活領域的處處都有體現。現在如果要講瓷器,就是說藝術陶瓷,從貼的磚到陶瓷制品,比如坐便器之類的,功能十分豐富。所以從瓷磚里能看生活的變遷,看到時代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
陶瓷現用于各個領域,在生活、工業制品甚至軍工制品方面都用到了陶瓷,可以說陶瓷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而要繼續發展下去,就需要教育的力量了。
“對中小學生的教育啟蒙很重要。比如說孩子們知道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陶瓷還可用于勘探技術,用在飛機、航母上面,這對孩子來說,興趣會更大,再加上瓷藝術的精美造型,以及瓷文化、瓷歷史的博大精深。陶瓷是土跟火的結合,土通過火,做出來那么精美的東西,我想會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陳進林表示。
正是基于這種考慮,陳進林從建藝術館開始,其初衷就是科普教育,現在他把這項工作更是做得更豐富、更細致。
北京陶瓷藝術館現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有了這個身份,陶瓷藝術館在科普教育工作的方面更得用心了,因為教育不比其它領域,它的目的很單純,不能考慮賺多少錢。“它主要是靠情懷,沒有情懷的支撐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在教育推動科普方面,北京陶瓷藝術館與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剛剛又達成了戰略合作,雙方將在集成教育、展覽、體驗、大師工坊、指數發布、非遺文創、文化產業規劃、文化項目策劃、企業文化建設以及陶瓷人才培養等項目開展深入合作,并就開設“陶瓷行業內文化人才培訓項目”“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陶瓷文化高端人才培養項目申報”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這是北京陶瓷藝術館“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打造科教平臺、樹立文旅品牌”的又一項重大舉措。對于這次合作,陳進林表示陶瓷+教育能實現這么多擲地有聲的項目合作,實屬不易,希望未來能繼續擴大合作范圍、深入合作內容,實現陶瓷+教育的進一步創新與突破。陳進林同時也受聘為“中國傳媒大學產業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陳進林曾經對他的女兒說過,他說我已經把這件事情當成事業來做,而不是考慮賺多少錢的問題,他對女兒說,未來可能留給她一些瓶瓶罐罐,但現在絕不是考慮錢財的時候。
四
70年中國陶瓷史
與時俱進才會更好
北京陶瓷藝術館下一步有一個打算,他們打算匯編70年中國陶瓷史。這個項目在陳進林心里已盤桓很久,陳進林的想法是把每個時間段陶瓷的故事穿起來,編成圖冊,包括這一次“中國瓷.北京事”的部分作品,也會編進圖冊。
“科普瓷知識之類的事情,如果政府推的話,力度會更大一些,企業只能一步一步走。”所以陳進林也在這里呼吁,希望政府在瓷文化這塊加大力度。陳進林舉了個例子,“北京現在郊野公園挺多,如果把我們包括陶瓷在內的一些傳統文化落地到郊野公園里面,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類似北京陶瓷文化主題公園等等,它是北京的,也是世界的,把傳統文化教育和休閑結合在一起,應該會受到關注。北京是文化中心,未來如果每一個公園里面有幾個我們中國傳特色主題,將會很有特點,對于來北京旅游的人群來說,以具有引吸力。
陳進林表示,他已就此寫了提案提交朝陽區政協,就看看下一步會有什么結果。
現在距陳進林初到北京創事業已過去近三十年時間,受互聯網影響,現在的經營環境與三十年前已大不一樣。
作為在陶瓷浸淫多年的企業家,陳進林對實體經濟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變化是客觀存在的,企業家首先要做的是面對變化,要有好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做到與時俱進。“時代造英雄,英雄也創造時代,各行各業都是一樣,都需要轉型升級,未來科技影響行業的更迭變化還將更快。 只有與時俱進, 才是應對變化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