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標準初心 傳遞強國之規
——走進國家標準館
□ 徐 風
在燦若星河的人類文明中,標準如星光般閃爍著輝芒,記錄著文明的足跡,推動著文明的傳承……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自古以來,人們就已經認識到標準的重要性。沒有標準,無以知方圓,更無以證曲直。
說到“標準”,我們并不陌生。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誕生而誕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從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到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再到現代規模化工業生產……這些都是標準化的生動實踐。
在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4號院有這樣一群人,就像守護中華文明一樣,守護著標準的初心。這里就是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館,建筑形制如傳統衡器組件“權”,被譽為新“燕京八景”之一,曾獲“魯班獎”。
國家標準館有著極其豐富的館藏,占國內標準出版發行總量的92%,全球標準出版發行總量的50%,更有很多珍貴的標準文獻收藏。
古今中外的標準“卷軸”
——雅致的展廳
走進國家標準館,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布置精巧的展廳。迎面滿墻的“竹簡”十分雅致,盤桓在自右而左、由上而下的文字中,顧盼之際,俯仰之間,從“結繩記事”的遠古時期,跨越工業化、信息化,直到智能化時代,標準化緊跟人類文明的腳步走來……
與“竹簡”相對的墻面,懸掛著一幅幅裝幀樸拙的展板。“走進歷史看標準”以“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開篇,這是2000多年前中國人對標準的認知;大名鼎鼎的《考工記》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標準文獻……古今中外的標準化發展史如同卷軸般靈動地呈現在眼前。
筆者跟隨國家標準館館長汪濱的步伐,來到國家標準館收藏的西方國家自工業時代以來的主要標準資料及民國以來我國重要的標準文獻檔案展板旁。展框內1903年的英國國家標準《鋼軌測試棒伸長率與軌距》、原中華民國1號標準《等比標準數》等歷史文獻極具傳承價值。
歲月的年輪沉淀了斑駁的痕跡,展框里這些珍貴的文獻照片見證著標準化走過的歷史足跡。
卷帙浩繁的標準“寶藏”
——博大的館藏
在與汪濱興致勃勃的交談中,筆者循著紙墨的清香,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排排書架處,這里是國家標準館的館藏區。聊起國家標準館的館藏文獻,汪濱如數家珍。國家標準館的標準文獻資料卷帙浩繁,館藏有60多個國家、70多個國際和區域性標準化組織、450多個專業學(協)會的成套標準以及全部中國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及技術法規,總量160余萬件,占國內出版發行總量的92%,全球出版發行量的50%。這里還收藏有最早的英國標準、美國試驗與材料協會(ASTM)標準等,以及我國近代修鐵路、開礦山、造器械使用的標準,每一項標準都凝聚著近代以來我國實業界和科技界無數愛國人士的強國夢。
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國家標準館的館藏也用上了“互聯網+”,對現有館藏的數字化加工讓館藏文獻“活”了起來。置身現場,筆者迫不及待地想試一試國家標準館的大數據信息查詢系統。工作人員隨即打開“國家標準文獻共享服務平臺”,輸入“家具和甲醛”關鍵詞,屏幕上立即檢索出所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國際相關標準化組織以及標準編號、名稱、文本信息,標準的關聯信息應有盡有。由于標準文本的特殊性,很多關聯信息仍然需要人工錄入,標準資源的數據加工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然而在國家標準館的工作人員看來都是天大的事,需要“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堅守。
信息時代的標準“密碼”
——多元的服務
如今,信息化智能化讓海量數據爆發增長,有效的信息交互方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文獻借閱模式,知識服務方式進入了大數據階段。每年到國家標準館查閱標準的讀者已經從10年前的兩三萬人減少到如今的幾百人,更多的標準使用者可以足不出戶,利用國家標準館研發的信息系統查閱所需的標準文獻。
標準的生命在于實施與應用。國家標準館的標準知識服務功能是如何實現的?汪濱說:推送。大部分使用需求來自企業和行業組織,他們在線提需求、輸入指令,大數據系統在毫秒間完成自動檢索,讀者需求即刻便完成推送。
擁有如此雄厚的標準資源,國家標準館還做了很多大事,為國家戰略、國計民生、企業行業提供標準知識服務。國家標準館在中國標準“走出去”適用性、各國國家標準體系的差異性、標準關鍵技術指標實驗驗證等課題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鐵路、航空、航天、海洋、核電等領域及農業、建筑建材、石油管道、質量可靠性、電器機電產品、陶瓷等行業,國家標準館的研發腳步從未停歇,立志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
國家標準館還在極致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不斷解密標準文獻的“密碼”,為社會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
走出國家標準館,回眸4號院,周邊高樓林立,正如我國標準化事業高峰迭起。不禁心生感慨,從1987年中國標準情報中心入駐此地,到如今蓬勃發展的國家標準館,幾十年光陰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時光荏苒,一代又一代標準館人,承前啟后、堅守初心,見證了我國標準化事業從起步探索、開放發展到全面提升的光輝歷程。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未來,愿國家標準館如汪濱館長所期待的,在時光流轉中歷經滄桑,仍綿延發展、傳承不絕!
(圖片由國家標準館提供)
《中國質量報》【質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