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千年質量之美
——探訪河北趙縣趙州橋
□ 焦 強 文/攝
立秋時節,我來到位于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
古橋景區園內,陽光猛烈。穿過綠陰掩映的甬路,洨河之上,一座偉岸的古橋巍然矗立在眼前。我迫不及待地走上去,去撫摸圣人留下的玉石欄桿,去細看柴王爺推車軋的那道溝,去體驗魯班爺留下的這一經典之作。
轉瞬千年,歲月更迭,滄桑的歷史遺痕和豐厚的文化沉淀,濃縮成一本無字史書,一件質量文化作品,供一代代人盡情翻閱、思考。趙州橋建于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歷史上的趙州橋經歷過9次大修,在1400多年里,它經歷了8次以上地震考驗,飽經無數風霜雨雪和洪水的沖蝕,至今仍然屹立在洨河之上。
作為一座橋,趙州橋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不可思議的知名度,一路承載著古老趙州的文化精髓走到今天,被譽為“天下第一橋”。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跨度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敞肩式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和相當高的文化價值。1961年3月,趙州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10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并立紀念銅牌于橋頭。這是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土木工程建筑,標志著趙州橋與埃及金字塔、巴拿馬運河、巴黎埃菲爾鐵塔等世界著名歷史古跡享有同等地位。
趙州橋之特,讓我感受到古代匠人的偉大。趙州橋結構合理,造型優美,外觀獨具匠心。橋身全長64.4米,跨徑37.02米,橋體由28道并列拱券砌筑,跨度大而弧型平,首創敞肩拱造型。大橋主拱肩部加設4個對稱小拱,挖空橋肩,將橋肩敞開,既節省材料減輕橋身自重,又能輔助宣泄洪水,減小上游洪水對大橋的沖擊力,而且巧妙利用小拱對主拱產生的被動壓力,增加橋身的穩定性。趙州橋采用縱向并列砌筑法,28道拱券既各自獨立成拱又并列為一個嚴密的整體,采用鐵拉桿橫串,腰鐵相連,拱石鋪砌等措施,以加強橫向拉力。這樣的砌筑方法既堅固又便于維修。
趙州橋橋臺坐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地基為輕亞粘土,第四紀沖積層,是良好的天然地基,既能承載橋身重壓,又可抗拒地震。因而1400多年來,雖然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洪水災害,大橋兩端橋臺沉陷始終走動甚微,安然無恙。
古人的智慧和他們取得的成就,總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意料。趙州橋的出現,應該說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標志,其結構設計科學、建造工藝獨特、標準計量準確,是我國建筑工程高質量的標桿。難怪面對趙州橋的獨特設計,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會發出這樣的贊嘆:“真可驚異地表現出一種極近代的進步的工程精神。”
趙州橋之美,讓我領略了我國千年質量文化的傳承。橋面兩側有42塊欄板和望柱,雕刻精美,來來往往的行人游客,或憑欄遠眺,或扶柱沉思。曲調悠揚膾炙人口的河北民歌《小放牛》,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趙州橋,大凡來趙州橋游覽的人,都帶著極大的好奇心。我想起那個流傳廣泛的傳說。傳說天下能工巧匠的祖師爺魯班和他的妹妹魯姜來到趙州地界,看到這里物產豐富、民風淳樸,但有洨河阻隔交通不便,就想為趙州人做點好事,這就有了今天的趙州橋。當然,趙州橋實際的設計建造者是李春,如今,橋北邊李春的雕像在繁花綠葉叢中一直守護著趙州橋。
從橋上走過,還真有點不敢相信自己踩在了1400多年的歷史之上,停步于橋下的水邊,合影、靜立,凝眸醉望、欣賞題詞,碧水悠悠、古韻悠長,醉然間竟有了一點江南水鄉的韻味,細柔碧綠的水任秋風拂起微微波紋。那橋的霸氣有所收斂,宛若清水出芙蓉的仙子,著一襲純白素衣漂在湖面上,極是嫵媚婀娜。它彎著的身軀默默地給人以方便。
穿走廊賞碑林,再走進趙州橋科技館,通過欣賞趙州橋的建筑藝術精華,去尋找趙州悠久歷史向世人呈現的獨特內涵。讓這一段長長的凝固歷史,成為千百萬人的敬仰,成為一種奉獻精神的象征,成為一種追逐質量的恒心。
《中國質量報》【質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