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
□ 劉 健
沙中有意
沙是水,沙是塔,沙是石,沙是路,沙是數,沙是……
“沙”字金文可見,左部為“水”,右部為“少”。
“少”即“小”,下加一點指事而成,古語中“少”“小”可以通用。“沙”字系會意而成,指水邊小石子。戰國時期文字統一,象形為會意,后用為沙地、沙漠及泛指細碎松散之物。
沙,正義作水中散石。《水經注》引與今同。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沙,水旁。許云,水散石,石散碎謂之沙,意為凡生澀皆為沙。又曰:睢渙二水出,右則新溝注之,即沙水,許作沙音,言楚東有沙水。
《山海經》講: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爾雅》講:潁別為沙。《周易》曰:沙,水旁之地。《詩經》稱:鳧鹥在沙。
沙在佛教,有沙門,謂勤行。《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佛教言恒河沙,又稱恒河砂、恒砂、恒沙等。恒河,其源高且遠,其河寬且長,河中的沙,因細故多,為閻浮提諸河所不及,又悉知悉見,所以佛常以比喻極多之數。恒河沙是計量單位,恒河沙是指10的52次方到10的56次方的數量值。
恒河沙平平常常,但每一粒沙子都蘊涵無窮能量,月印萬川、滴水藏海、萬物全息,實質上每一個平凡人都有偉大的潛能,每一個人是世間美好的存在,都具足圓滿智慧,如大乘所講:眾生皆佛,佛即眾生。
沙,我愛沙,我們可以聚沙成塔、披沙揀金、澄沙汰礫、畫沙聚米、銜沙填海、需沙出穴、馬足龍沙、算沙摶空……
獨處
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是眾中一人;人又是自然性的,每個人又是獨此一人。獨處是一個人回歸和體驗自然性的最重要的方式。
獨處讓人真實。一個人進行社會交往、承擔社會角色、實現社會價值,多數時間處于社會狀態,社會性因素往往模糊了一個人本身和其外在附著。一個人在獨處時更接近自然狀態的個體,更能體現一個人的靈魂與精神。
獨處讓人安寧。獨處是一種精神狀態,相比較空間上的獨自一人,狀態上的內在平靜和自我對話更能體現獨處的本質。一個人獨處時暫時與社會隔離,有了內心安寧和精神自由,能夠積蓄能量和調整自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獨處讓人思考。笛卡爾講:“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頭,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過程中產生了智慧。”
獨處是從人人關系回歸到自我關系,讓一個人有了與自己內在連接的機會。獨處是一種高能狀態,能夠獲得精神的成長和真正的智慧。
(作者單位:市場監管總局)
《中國質量報》【片思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