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訪問中國質量新聞網文旅資訊!
          在線投訴 | 維權投訴: weixin.tousu.cqn.com.cn
          您當前位置: 文旅資訊>>焦點新聞>>

          走進古老的鐘鼓樓感受老北京文化

          2022-02-28 21:34:43 中國網

          【點睛】“微旅行記——發現身邊之美”

          在疫情籠罩下跨過了三個年頭,無法做到說走就走的“詩與遠方”,微旅行漸漸盛行,走出家門走進身邊的風景,古建、公園、抑或是書店、博物館,甚至僅是在茶舍咖啡屋安靜從容的一下午。

          又或是在周末或下班后時間里,換一個空間,找回生活給與的小確幸,也是“被疫情下”的一種放松方式,唯有做到內心永遠燃燒著對生活炙熱的火苗,才可熬過“嚴冬”,立春已過,春態漸婀娜,萬物復蘇,調整好心情,帶上對新年的期許,迎接一場花開,等待疫情散去那一天,我們再赴山海,游歷地球,而此時,微旅行讓我們去發現身邊的美,去感受當下每一個值得珍惜的瞬間。

          中國網旅游頻道推出微旅行記系列,今日帶大家走進北京中軸最北端的鐘鼓樓,感受老北京文化。

          2022年2月22日是被人們賦予美好充滿愛的日子,鼓樓紅墻下,一對剛領證的新人手拉手,讓古老的建筑見證他們的愛情,定格幸福。其實,每一天,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鼓樓南門,時尚達人們各種造型的街拍在紅墻映襯下,早已成為這條街特別的風景。

          北京鐘鼓樓是城市鐘鼓樓建制史上,規模最大,形制最高的城市報時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與南面的景山萬春亭遙相呼應,為中軸線最北端的古建筑。如今的北京鐘鼓樓不再擔任報時的任務,卻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著京城的過去、現在至未來。

          想想,舊時光里的晨鐘暮鼓,有著詩一般的意境,每個清晨或是傍晚,朝陽初升或是夕陽西下時,悠揚的鐘聲和低沉的鼓點從鐘鼓樓上,越過每一間屋頂穿透房梁穿過街巷,送達耳畔,回蕩京城,提醒著人們關于時間的存在,人們伴隨著鐘鼓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朝又暮暮,歲歲又年年,就這樣,走過了元明清三個朝代。

          眼前,高大的鼓樓將城市的喧囂擋住,留給北面的鐘樓灣溫暖與寧靜,街坊和游客們悠閑的在廣場上享受午后陽光的溫暖,鐘樓背后的小廣場更為熱鬧,這里大多數是周圍的居民,他們聚在一起,打麻將、下象棋、踢毽子、健身或是拉家常,各取所喜,熱鬧卻也不顯嘈雜,這樣的場景讓我想到了劉心武先生的《鐘鼓樓》,大概,生活在鐘鼓樓腳下的街坊們也和薛大娘一樣,鐘鼓樓早已溶入了他們生活與靈魂。

          據資料介紹,鼓樓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通高達46.7米,三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分兩層,一層為無梁拱券式磚石結構,南北各辟三個券洞;東西各辟一個券洞;東北隅設登樓小券門和通道,通道臺階高而陡,讓人目測就能感受到鼓樓的高大。

          爬上高高的鼓樓二層,大廳里展示著按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制的25面更鼓,大鼓代表一年,略小的群鼓代表二十四個節氣。西邊角落里玻璃罩中是僅存清末年使用過的一面更鼓,已是殘破斑駁,牛皮鼓面上的劃痕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刺刀所劃。擊鼓表演淡季每天有3場,鼓點依據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而創作,表現了四季更迭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農耕生活。

          表演時間一到,身著表演服的三位鼓手登場,鏗鏘有力的鼓點傳遞著春的訊息,仿佛聽見春姑娘的腳步聲由遠愈近,不到三分鐘的表演,讓在場的游客都意猶未盡,紛紛問詢下一場表演時間。

          鐘樓高47.9米,重檐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鐘樓的設計在中國鐘鼓樓建筑史上也有著唯一性,整個建筑是全磚石大型單體,結構在傳聲、擴音和共鳴功能上做了強調,使得鐘聲的傳遞更加悠遠,有著"都城內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的效果。

          從東北角的小券門登75級臺階達二層,巨大的銅鐘懸掛于粗壯的木架上,據資料,二層陳列的報時銅鐘制造于明永樂年間,銅鐘通高7.02米,鐘身高5.5米,下口直徑有3.4米,鐘壁厚12到24.5厘米,重達63噸,是中國現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

          古代關于鑄造這口銅鐘,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悲壯的傳說。傳說當年鑄鐘久鑄未能成,眼看限期將近,老銅匠華嚴心急如焚,女兒華仙跳入爐中,終于鑄成了這口大鐘。百姓為了紀念舍身救父的華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爐圣母鑄鐘娘娘廟",現仍有遺址可尋。

          站在高高的鐘樓遠眺,四周是老北京胡同的灰色房頂,鴿子成群盤旋,遠處高樓林立,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此刻站在院門口,可以看見鐘樓和鼓樓的剪影,從淺綠色的絲綢般的天光中,清晰地顯現出來。那鐘樓甍脊西端的獸頭,一九七六年地震時震落了,只剩下東端的獸頭,還在天光中翹著上彎的鐵須;那鼓樓木構樓殿的支柱,有一根明顯地顯露出來,給本來過分凝重的剪影,增添了一點輕盈靈動的韻味。“

          這一刻,又令我想起劉心武老師筆下那段關于薛大娘眼中鐘鼓樓的描述來。

          逛完鐘鼓樓再走進胡同深處,感受著胡同人家的煙火氣,已近晚餐時間巷弄飄出的菜香,才感饑腸轆轆,選擇了就近的豆腐胡同口那家開了十幾年的馬來西亞餐廳,四合院安靜而古樸,沒有浮夸的裝飾,透著自然溫馨,還不到最佳的飯點,整個餐廳成了包場,用晚餐,再次走進隔壁的鈴鐺胡同,遠遠望一眼夜色中的鐘樓,黑黝的輪廓如同有力的“靠山”襯出一片安寧,胡同里,燈光下,歸家的人形色匆匆。(尤紫璇)

          (責任編輯: 賢達 )
          • 視覺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