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產業如何從“爆紅”到“長紅”
應確定適應大環境大市場大需求的發展策略
據記者調查,距離“五一”假期還有兩周時間,不少露營地就已經預訂完畢,森林露營、公園露營、星空露營、親子露營等形式新穎、活動內容豐富的露營地,更是一位難求,炙手可熱。
迅速躥紅的“露營熱”
近年來,露營熱持續升溫,曾經的小眾戶外休閑旅游項目,如今引領了都市人時尚運動的新潮流。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達到747.5億元,同比增長62.5%;帶動相關市場規模為3812.3億元,同比增長59%。預計2025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將上升至2483.2億元,帶動相關市場規模將達到14402.8億元。
其實,作為戶外運動的一個類別,露營早已有之。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露營產業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體聯露營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洋君說,戶外運動在我國已經發展了20多年,歷經登山、自駕、露營3個階段。目前,露營產業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玩法、場景還是裝備都不夠成熟,目前的“露營熱”僅僅是該產業從0到1階段產生的不理性的虛熱,還不算真正成熟階段的火熱。
正是這種虛熱,使得有人認為“露營熱”只是“一陣風”,來得快,去得也快。對此,李洋君說:“我們需要理性看待‘露營熱’。最初,露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通過較低技術和消費門檻,讓全社會實現對戶外生活的初步認識。但隨著露營產業的發展,相信會產生一批真正熱愛戶外生活的忠實消費者,從而帶動整個戶外產業的發展。而對于業內人士來說,無論是露營裝備廠商還是露營地運營商,應該提前練好內功,做好進入露營2.0階段的準備。”
北京青藍文旅規劃設計院院長、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旅游總規劃師、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馬牧青認為,從長期看,“露營熱”是休閑旅游市場自然發育、發展的結果,其中包括市場層面的自發萌動、政府層面的推動、商家機構的催動。未來在泛旅游、大休閑、微度假,甚至非典型化景區與場景旅游的推動下,露營產業發展具有無限的市場想象空間。
標準化助力產業發展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其實,早在2015年,我國就發布實施GB/T 31710-2015《休閑露營地建設與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對自駕車露營地、帳篷露營地、青少年營地等進行了規范。“我國露營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存在譬如生態資源保護與有效開發利用的矛盾、設施與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與有效高質量供給不足的矛盾,以及競爭無序、資源整合不力、品牌影響力不高等問題,露營產業確實亟待規范,產業標準化工作可以說勢在必行。”馬牧青說。
針對如何開展露營產業標準化工作,李洋君提出,政府應盡快組織科學全面的市場調研,盡早出臺適用的管理辦法和鼓勵政策,為露營產業下一步發展提供政策支撐和保障。行業協會將充分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政府提供信息支撐,完成調研工作。他還透露,目前,中體聯露營專委會正在自發組織行業頭部品牌,為制定露營裝備產品生產標準、露營地運營管理標準、露營人才標準展開自下而上的摸底、匯總和編撰工作。
露營產業未來可期
據《2021-2022年中國露營經濟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顯示,目前露營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露營+”模式,如“營地+景區”模式、“營地+田園”模式等,無一不在表明露營營地正朝著多樣化、創新化道路發展,產業發展未來可期。
那么,該如何更高質量地發展露營經濟,勾勒行業更多的想象空間?馬牧青認為,露營作為新時代泛旅游產品之一,不能脫離大環境、大市場和大需求。他建議:首先,露營地風格須精準定位。中高端小眾化露營地應注重環境和風景,低端大眾化露營地應親近社區、靠近城市;其次,露營地建設須因地制宜、因勢而造,與大自然相映成趣、渾然一體,力爭環境、景觀、建筑、文化的高度統一;第三,露營產品須兼顧文化主題性和功能綜合性;第四,露營相關企業須注重休閑度假的產業融合原則,進一步延伸露營產業鏈,譬如IP主題下的土特產品、文創產品等;第五,引導提高國民露營意識,長遠布局露營產業,迎接從泛旅游到大休閑時代的到來。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目前露營產業發展正處于風口,假以時日,定然會成為不容小覷的休閑旅游重要業態,未來發展前景無限。”馬牧青說。
(本稿件由本報實習記者王雅雯采寫)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