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標榜“健康”的食品越來越多,不少消費者發現,這些食品的健康元素大都源自食品越來越多的營養素。然而,這些打著“營養牌”的產品,其中含有多少合理的營養成分,會不會又是一個“概念秀”?
爭打“健康”概念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食品在強調原有的“好口感”和產品高品質的同時,對產品的健康程度和所含營養成分大加渲染,希望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能夠“改觀”。在一些超市,很多食品的健康概念都被反復提及:酸奶分普通酸奶、益生菌酸奶;餅干分營養谷物餅干、高鈣餅干等。此外,不少品牌礦泉水打出健康牌,其理由是水源取自無污染的冰川,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眾多茶飲料因低糖而標稱“健康”。
專家表示,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重視,食品已經從原來注重口味的賣點轉移到健康和營養上來,因此,“營養、健康”成為食品的一種趨勢。實際上,對于到底什么樣的食品才算真正的健康食品,消費者并不清楚。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概念、眼花繚亂的功能、霧里看花的成分,不少消費者表示,每次購買產品的時候,一般是根據廣告的宣傳,選價格比較貴的產品,否則感覺無從下手。
雖然不少食品都標稱“健康”、“天然”,但不少產品的主要成分卻沒有標注具體含量。如某品牌的3合1核桃粉就標稱:本品采用核桃、大豆、花生為主要原料,將核桃、大豆、花生的植物蛋白經科學方法煉制調配而成,三者合而為一,營養合理均衡。記者查看配料表發現,其配料為核桃、大豆、花生、白砂糖、植物末……但沒有注明主要成分的具體含量。而同品牌的燕麥片產品,其營養成分表里除了熱量、脂肪的含量之外,其他含量只籠統標注為“多種維生素”。
“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一般只能看到標簽上標注的營養成分,但具體含量卻不得而知。”專家表示,目前食品包裝上大多只有對各種物質功效的描述,而反映其內在營養成分的含量信息卻不完整甚至缺失,很容易誤導消費者。
“健康食品”尚無標準
記者查閱相關法規和標準發現,目前只有“保健食品”的定義,而沒有所謂“健康食品”的定義。對于市場上很多標榜“營養”、“健康”的食品,專家表示,健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食品有些成分是有益人體健康的,但有些是無益甚至有害的。人們普遍認為食品中含有的營養成分越多越好,但含量多少才能算是“健康食品”,目前尚無法界定。原因在于食品是否有益于人體健康,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加工方法等也有關系。
據了解,現行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預包裝特殊膳食食品標簽通則》以及《食品標識管理規定》規定,食品標簽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生產(包裝)日期、貯藏說明、保質期、產品標準號、質量等級、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產地等。對于食品配料的含量,做了如下規定:容器中含有固、液兩項物質的食品,除標明凈含量外,還必須標明該食品的固形物含量,用質量或百分數表示。此外,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主輔食品的特殊食品要增加標注主要營養成分及含量。
專家表示,理論上說,沒有功能的食品是不存在的。一般來說,食品最基本的功能首先是能讓人吃飽,這種功能是最明顯的。同時,食品中含有的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素能夠為身體提供必須的營養。目前食品的種類非常豐富,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營養”所需,知道產品的“健康”所在,要查看產品的“營養標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食品。雖然目前營養標簽只規定了標明5種基本營養元素,但消費者也要學會看標簽,尤其是一些成分標注比較清楚的標簽,了解產品的營養成分,是否與自身需求相吻合或者與自己身體的某些特殊情況相悖。
期待更科學的標注方法
“現在一些食品包裝標注的對健康有益的描述,實際傳播的是一種錯誤信息。”在不久前中國營養學會舉行的食物營養素度量法研討會上,關于食品營養素標注的問題引發了眾多營養專家的討論。
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只能看到標簽上標注的有益營養素的含量,但不清楚不需要的其他營養素的含量是多少,不知道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關系是什么,更不知道這些營養素的交互作用會對人體產生怎樣的影響。專家表示,以牛奶曲奇為例,標注的營養成分含有牛奶,但是實際上牛奶含量僅為7.5%,總糖量卻達到了25.6%。再比如,巧克力醬的營養成分標注著富含鈣、鎂和多種維生素,但是實際上100克巧克力醬中卻含有34?25克脂肪。“這種誤導式的文字,讓消費者在攝入了人體健康所需要的牛奶、礦物質及維生素的同時,也攝入了大量的糖類與脂肪,長期食用將會導致肥胖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疾病。”
那么,面對市場上的食品以及它們本身所含的以及外加的復雜營養成分,到底有沒有一個相對比較好的食物營養科學評價方法?專家介紹,“目前國際上研究的食物營養素度量法能夠較好地體現食物整體營養價值的,它可以綜合體現食物中多種營養成份的交互作用,反映食物的營養質量以及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關系,能夠確保消費者攝入必需營養素、有益營養素以及適當的能量,幫助消費者限制攝入影響健康的營養素。”
中國營養學會專家介紹,自2004年起,歐盟以及美洲、澳洲、亞洲等地區的許多國家,已經開始試用這種方法,評價標準不僅符合國際膳食指南標準,也與國際健康營養指南標準相一致,評價結果直接寫在食品包裝上,“并適用于各類文化層次的人閱讀”。消費調查結果顯示,“比起告訴消費者吃某種食品更健康,這種方式更加直接有效。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一般只用10秒鐘就能快速做出正確的決定”。
據中國營養學會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兩年使用食物營養素度量法的國家,已經分別制定了《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以便將來以法規形式強制執行。為此,包括雀巢、卡夫、聯合利華等國際食品企業,對產品進行了營養改進,在食品生產中減少了影響人體健康的糖、鹽及脂肪的含量,增加了能夠促進人體健康的谷類使用量。
“2006年,國內也根據中國人群的膳食結構和健康狀況,開展了食物營養素度量法的研究,并取得一定進展,還專門列出了老年及兒童組,其評價標準正準備列入《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以及目前正在制定的《保健食品管理條例》之中。屆時,將成為食品企業對食品營養特性與健康關系的參考依據。”專家表示,目前國際上共有20多種研究模型,評價結果的驗證也沒有統一標準。希望通過營養學界的共同努力,逐漸改進研究方法,使評價結果的驗證標準更加合理,為消費者選購食品提供更合理的參考。
消費誤區
輕信廣告宣傳
高鈣、高纖、低脂、低糖是一些產品主打的賣點,以宣傳這些產品比普通產品更好或者更健康。不少消費者購買這類食品時,容易被這些“高”、“低”、“無”等宣傳所打動。
專家表示,消費者不要輕信廣告宣傳,而是要從成分表中查看主要成分的含量。雖然市場上很多標“高鈣”、“低脂”、“無糖”的食品并沒有明確列出各種營養元素的含量,但查看基本營養素的含量也非常必要。
“低脂”食品不會導致肥胖
有不少消費者認為,低脂、少糖、低熱量的食品,不會導致肥胖。專家表示,雖然有些食品標注的熱量、脂肪等含量很低,但如果過量食用,熱量、脂肪的總攝入量就會提高。比如標注25克/包低糖麥片的熱量是500kJ,而一次性吃下兩包或者三包,那么所攝取的熱量也應該是包裝標示值的2?3倍,而其他食品的攝入沒有減少,同樣會導致肥胖。
無糖=低熱量
無糖餅干、無糖飲料、無糖麥片……消費者普遍認為無糖食品“不含糖,更健康”,更有不少消費者將其作為“減肥餐”。
專家表示,標稱無糖只能保證沒有添加蔗糖,但依然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脂肪等高熱量成分。如“無糖”餅干,雖然含糖量比普通餅干低,但是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卻相差不大。在選擇食品時要看營養標簽中熱量和脂肪含量,而不僅僅是看糖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