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年輕夫妻從超市走出來,購物車上滿是食品:嬰兒奶粉、餅干、鮮豆漿、調和油……這些食品中可能有相當數量含有轉基因成分,但是他們也許并沒留意。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不少含轉基因成分的食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轉基因食品呢?
轉基因食品走上餐桌
花生油、大豆油、調和油、玉米油、茶籽油……琳瑯滿目的食用油讓消費者夏林看花了眼,不知從何下手。但通過仔細比較后,她發現了“門道”:在包裝上如標有“非轉基因原料”的食用油價格高,而一些標注了使用轉基因大豆、轉基因菜籽等為加工原料的食用油價格卻低很多。
“一分錢一分貨。”最終夏林選擇了在2010年第4季度食用植物油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產品中的多力非轉基因調和油。
實際上,細心的消費者已經在超市中發現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如大豆油、調和油,大都使用轉基因大豆作為原料。
記者在北京家樂福、京客隆等超市發現,消費者最常食用的大豆油,雖普遍執行了轉基因標注制度,但在包裝上大多“隱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在一些品牌的大豆油、色拉油、調和油等產品的包裝上,記者看到,在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夾雜著“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加工原料為轉基因油菜籽”等字樣,消費者要仔細留意才能發現。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非轉基因食品標注格外顯眼。一些使用非轉基因原料的產品,本不需標注,但生產企業卻將“非轉基因”標在最顯眼的位置。一些豆腐、豆粉等產品也在包裝上或產品配料表中強調“采用非轉基因大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缺乏購買前的了解。“平常買食品只注意到價格和品牌,沒有看過配料表。”有消費者表示。
實際上,按照相關規定,轉基因食品必須明確標識,以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由于目前不少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存在疑慮,因此,一些產品有意無意地忽視“轉基因”的標注。據超市銷售人員介紹,多數消費者主要考慮的是價格,對是否為轉基因產品并不留意。
據了解,國務院2001年頒布《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條例》,就首次提到了轉基因標識問題。2002年,農業部發布了與之配套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之后衛生部出臺了《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按照規定,從2002年3月開始,國內市場出現的轉基因作物都必須進行明確標注,將轉基因標識的范圍限制在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5類17種產品。轉基因食品采用下列方式標注:定型包裝的,在標簽的明顯位置上標注;散裝的,在價簽上或另行設置的告示牌上標注。
“一些食品沒有標注并不意味著里面沒有轉基因成分。”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負責人羅媛楠介紹,由于目前我國對轉基因標識的范圍僅限于直接加工品,而一些豆奶、調味品等深加工行業,不少使用轉基因大豆為原材料。“按照國家公布的數據,我國每年進口的轉基因大豆中,一部分已進入食品行業。”
安全性存在爭議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記者在幾家主流網站看到,網友幾乎一邊倒地發帖呼吁“抵制轉基因食品。”在某網站以“您敢吃轉基因食品嗎?”為題所做的調查中,約5萬參與調查的網友中,有84.3%表示“根本不考慮,覺得沒安全感”;只有14.2%的網友表示“如果真的好,會考慮適當嘗試”。
實際上,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危害的了解,全部來自于國外的研究報道。l998年,英國阿伯丁羅特研究所曾公布一項實驗結果:用轉基因馬絲薯飼養大鼠,引起大鼠器官生長異常、體重減輕、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后來英國皇家學會專門組織了評審,指出這項實驗有6條缺陷;1999年5月,《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用涂有轉基因玉米花粉的葉片喂養君主斑蝶,導致44%的幼蟲死亡。但很快有專家指出,這項實驗沒有真正模擬自然界的真實狀況;2002年,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紐卡斯爾研究人員發現轉基因食品中的DNA片段可以進入人體腸道中的細菌體內,這似乎證明腸道的菌群會對抗生素產生抗性,但并沒有提供支持這些結論的有力證據。
“目前有關轉基因產品的爭議主要圍繞其安全性,即其是否對人的健康、對生態環境平衡產生負面影響,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從1994年美國首先將轉基因食品商業化到現在,包括嬰兒食品在內,轉基因食品在美國市場上已接近4000種,有兩億人食用,近十幾年來很少有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羅云波介紹,轉基因食品是通過基因技術加入了外來基因或去除原有基因的食品。很多人擔心食用轉基因食品后,外來的動植物基因會轉移到人體中,這是由于不了解基因作用原理而產生的誤解。他表示,任何食品都含有基因,不論基因的來源如何,構成基因的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進入人體后,都會被酶分解成小分子,不可能將外來遺傳信息帶到人的基因組里。從這個角度上說,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并沒有差別。
羅云波進一步指出,與傳統食品相比,生物技術作物及其產品在微生物毒素、農藥殘留方面更加安全,能為消費者帶來更營養、更健康的食品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甚至超過了傳統產品。因為轉基因食品減少了化學農藥的用量,從而降低了產品中農藥的殘留量。
不過,作為一項高端的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也正因為如此,包括中國在內,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政府都對轉基因技術的商業化實行非常嚴格的管理。“在國內,轉基因食品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評價才能批準。評價階段包括:實驗研究、中間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實驗、申請安全證書。”羅云波表示,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都是經過嚴格評價的,被認為是和傳統食品一樣安全。據介紹,目前國內具備檢測轉基因食品的先進技術,并對轉基因食品的進口、銷售實行嚴格監管,轉基因食品安全有嚴格保障。
不過,也有不少專家和組織反對轉基因產品。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物安全辦公室相關專家表示,盡管截至目前尚未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并不能說它就是絕對安全的,也許轉基因食品的影響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對于有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事實上,轉基因食品的長期安全性還沒有定論。轉基因的過程可能對生物體產生非預期的影響,可能使轉基因食品對健康產生影響,如導致過敏反應、具有毒性、抗生素標記基因可能使人和動物產生抗藥性等。羅媛楠介紹,目前國外一些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實驗顯示,轉基因食品對健康的潛在危害已經顯現。同時,轉基因作物對環境同樣有威脅,如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或生態污染。
據了解,目前農業部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在國內進行商業化種植。羅云波表示,就“某種”轉基因食品而言,國內已經建立完善的轉基因食品評價和管理體系,任何一種轉基因產品進行商品化,都必須進行嚴格的申報、審批以及相關的安全評價。從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以來,沒有發生因為轉基因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
消費者需要知情權
“在我國,如果食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必須標注清楚,讓消費者在知情的前提下選擇。”羅云波表示,轉基因產品標志并非說轉基因不好,而是讓消費者明白消費。如果產品不標注,消費者很難了解。
據綠色和平2007年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一份調查顯示,三大城市受訪者對于轉基因食品的認知水平和了解程度都比較有限,僅59%的受訪者聽說過“轉基因食品”,在這一人群中44%對轉基因食品有“初步了解”,僅11%具有“初步了解”以上的認知程度。
綠色和平相關人員表示,在認知轉基因食品的人群中,受眾對于“非轉基因食品”的偏好明顯,65%的受訪者在被問及的所有品類中(包括大豆油、大米,其他植物類食品和動物類食品)明確選擇“非轉基因食品”。為此,從2004年開始,綠色和平組織每年向消費者發布一份《避免轉基因食品指南》,涵蓋了近400個市場上常見的品牌,涉及嬰幼兒食品、乳制品、酒類、果汁飲料等多個食品領域,詳細列明了在我國承諾不使用轉基因原料企業和品牌,并且每年進行更新。
“轉基因食品的長期安全性尚未可知,不少消費者都傾向于購買非轉基因食品。因此,發布轉基因食品指南為實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消費者作出更放心的選擇提供了便利。”綠色和平相關人士表示。據了解,2002年由農業部發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規定,對5大類17種食品或產品,要求必須進行是否轉基因的標注,具體是:大豆種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種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種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種子;番茄種子、鮮番茄、番茄醬。
國務院公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不得銷售未標識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其標識應注明產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稱;有特殊銷售范圍的還應注明并在指定范圍內銷售。
專家表示,轉基因食品涉及消費者3個權利——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很多人把轉基因食品妖魔化了,標識制度告訴消費者的是,‘這是轉基因食品’,而不是‘小心,這是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主要在于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尊重消費者的選擇權。
嚴格監管保證安全
據了解,對于轉基因食品,歐盟國家采取風險預防原則,主張在現代生物技術相關活動有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或者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不可逆轉危害時,即使科學上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該危害必然發生,也應采取必要預防措施。美國則采取實質等同原則,除非能夠證明轉基因食品存在風險性,否則即認定其與傳統食品在實質上是等同的,不存在風險性。
可以讓消費者放心的是,目前國內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都經過了嚴格檢測。據介紹,我國采用的是“0閾值”的強制標識制度,只要產品使用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原料,都必須注明。相比之下,美國則采用5%的自愿標識,即如果轉基因成分不超過5%,就不需要標識;即使超過5%,也由商家自行決定是否標識。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食品。羅云波說,對于轉基因,國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采取嚴格監管,把風險降到最低。“中國在轉基因生物產業方面實行嚴格的分級管理安全評價制度、標識制度、生產加工許可制度、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經營許可制度和進口審批制度。”他介紹,其中安全評價是轉基因安全管理的核心,包括轉基因作物生存競爭能力評價、基因漂移的生態風險評價、營養學評價、致敏性評價、毒理學評價等多方面。截止到目前,盡管我國轉基因產品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歷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和后備基因達數十個,但獲得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也只有番茄、甜椒、棉花和野天牛花4種,對進口轉基因食品原料發放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也只有轉基因大豆、轉基因油菜、轉基因棉花和轉基因玉米,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其安全性。
據介紹,目前中國擁有健全的轉基因食品監管法規體系——國務院2001年5月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部2002年3月實施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2002年衛生部出臺的《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2009年修訂的《食品標識管理規定》以及2009年全國人大頒布的《食品安全法》等。
記者從農業部官方網站了解到,從2001年成立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以來,已經制定檢測標準和安全評價標準25個、正在進行制定的標準15個、計劃制定的標準40個。規劃建設檢測機構42家,其中包括國家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檢測與監控中心、環境檢測機構13家、食用安全檢測機構3家、轉基因成分檢測機構26家,對轉基因食品管理體系和法規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標準體系正在形成和完善,檢測機構建設正在進行中。
據了解,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其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經濟系統,特別是食品安全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國家將啟動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工作。除了啟動立法工作外,還將加強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的評價與檢定工作,將嚴格依法對境內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試驗、生產、進口等活動進行安全評審;強化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監管,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完善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規,適時研究修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繼續強化轉基因科普知識宣傳,組織專家介紹國內外轉基因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產業發展等情況,提高公眾的科學認知度。
Tips
轉基因技術與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技術是指透過生物技術,將生物中某個基因抽出,然后植入另一種生物內。通過修改基因,能夠改變一個有機體的部分或全部特征。而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即為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年譜
1983年,一種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煙草在美國成功培植,這是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
1993年,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食品“轉基因晚熟西紅柿”正式投放美國市場。
1996年,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為170萬公頃。
2002年,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到5870萬公頃。
2009年8月17日,中國農業部依法批準發放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截至2009年,全世界已有近5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轉基因作物種植實驗,有16個國家的近600萬農民以種植轉基因作物為主。
Tips
部分國家轉基因食品管理措施
對于轉基因食品是否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有所影響,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明確定論。但對于轉基因產品標識已經達成共識。目前,出于健康安全的考慮,各國對轉基因產品管理采取了不同的管理辦法。
美國 由于美國是使用轉基因技術最廣泛的國家,也是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比較寬松的國家,采取自愿標識原則,由商家自行決定是否標識。
墨西哥 2000年墨西哥通過健康法例,要求轉基因食品貼上標簽,于標簽上列明轉基因成分,并標注“此食物經轉基因”。
歐盟 歐洲議會在1997年通過《新食品規程》規定,歐盟成員國對上市的轉基因產品必須進行標注,包括所有轉基因食品或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標簽內容包括:GMO(轉基因生物)的來源、過敏性、倫理學考慮;不同于傳統食品(成分、營養價值、效果等)的差別。
1998年增補了標簽指南,規定來自于轉基因豆類和玉米的食品須加標簽。如果食品的原料及在加工過程中沒有添加轉基因的成分,則可標示非轉基因食品標簽。
瑞士 規定食品中轉基因成分不超過1%的,不需在標簽上標明;超過1%或無法確定的,需在標簽上說明。
韓國 從2001年開始實施轉基因食品強制性標簽制度,對大豆和玉米等作物必須標明是否是轉基因農作物。從2001年9月1日起對所有進口的大豆、玉米以及含有這些成分的食品要求加貼“轉基因”標識,并出具轉基因檢測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