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安全、有保障是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的主要消費訴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在90年代和21世紀初,消費者對家電產品的關注除了安全保障、耐用的基本要求外,又上升為高性能、智能化。而現在,僅性能優越也開始無法滿足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更多的消費者又有了新的追求:家電產品也要有好的設計。
家電設計也可以分級
在今年9月份由中國家電服務維修協會、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委員會及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導的第三屆中國家電用戶滿意度年會上,發布了一項《2011年度家電用戶滿意度調研報告》。據報告顯示,2011年消費者對產品設計的滿意度在所有調研項目中偏低。其中,消費者對冰箱產品最不滿意的正是產品設計。此外,不少出口到國外的洗衣機產品也都出現用戶體驗差的現象。
何為好設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標尺。相對于產品安全、性能等硬指標外,設計指標則要軟得多。此外,盡管世界各地早已開展產品設計評價等相關工作,但國內在這方面起步較晚,相關配套體系的滯后也某種程度地制約了設計規范化的進程。因此,消費者經常可以看到企業自說自話的宣傳,卻不能真正了解產品設計好在哪里。
今年初,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以下簡稱家電院)發布了一部針對家電設計的技術規范——《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工業設計評價規則》(以下簡稱《規則》)。該《規則》主要關注家電產品的安全、審美、人機交互、工藝、環保、知識產權等六方面指標,采用專業評測+使用者體驗評測的系統,通過統計指標加權,給出相應的分析分級結果,并授予考核推優的產品“好設計”或“好設計金獎”標識。盡管目前《規則》尚不具強制性,但相關部門有意將其推廣至全行業范圍。
設計,是一個眾人皆有發言權又眾口難調的領域,而標準是把“雙刃劍”。因此,如何體現設計的開創性、又能更好地體現標準的一般意義,并非易事。可以說,《規則》較好地兼顧了二者,不僅指標關注較科學、全面,又突出了使用者地位,將設計還原為“人本位”。
《規則》彰顯科學性和人性化
據了解,《規則》于2011年1月10日發布,6月1日起實施。《規則》的推出不僅填補了國內家電行業工業設計技術規范的空白,也成為國際上第一部基于家電設計的技術規范。按照《規則》引言的描述,制定《規則》的目的在于,通過適當的評價方法,減少家用和類似用途產品中的無效設計和過度設計,規范和引導制造企業在研發設計產品時達到國際可接受水平。
《規則》較科學、全面地概括出設計領域的6項具體指標,分別是:安全、審美、人機交互、工藝、環保和知識產權,并對這些指標給出了具體且較明確的要求。比如在安全上,要求避免使用過于尖銳的轉角和銳利的邊緣,轉角處應采用圓角,轉角半徑不應小于2mm,或在尖銳的轉角處設計防護裝置;另外,非功能性結構設計的縫隙原則上小于0.5mm,使用者用手操作部位與功能開口處直線距離應大于70mm等。這些往往被傳統安全標準忽視但卻能在日常生活中帶來意想不到的小麻煩的細節問題也被《規則》關注到了。
再比如在審美上,《規則》要求產品外觀設計應盡量避免與其他品牌同類或近似產品的整體外形特征相似。筆者認為,這項規定是對產品“山寨化”最直接、有力的回擊。而要求避免濫用設計要素堆砌,活用設計要素,符合產品的時代性的審美要求,則完全呼應了《規則》的設計初衷——避免過度設計,進而徹底杜絕華而不實和資源浪費。
《規則》對人機交互的關注也可謂細致入微,不僅明確了控制功能與調節動作方向的對應關系,還對控制面板、信息顯示、信息反饋和眩光等作出了詳盡規定。相信滿足了這樣的規定,再復雜的產品功能,任何理性消費者都能運用自如。
此外,《規則》對幾乎所有指標都加入了類似“應盡可能避免結構給使用者帶來心理上的不安或不適感”這樣的人性化要求。
對于評價方法,《規則》則有別于以往所有產品標準,破天荒加入了使用者的體驗評測。這樣的處理拉近了企業、產品、標準、測試與消費者的距離,讓消費者從終端走到了前臺,同時也有效降低了產品設計失敗的幾率和成本,提高了設計效率和品牌價值。
2011年9月25日,首批通過《規則》測評的“好設計”家電已經公布,共包括24個型號、8個品牌,涉及空調、冰箱、洗衣機、電飯鍋和按摩椅等產品。
可以說,《規則》的頒布和第一批“好設計”產品的推出,會在一定程度上為用戶購買和使用產品提供有效引導。
《消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