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向龍/文
7月9日,美國《財富》雜志發布了2012年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僑資企業豐益國際排名上升至第223位,較2011年提升了94位,在食品生產行業高居全球第三。 這是繼今年3月榮登美國《財富》雜志全球食品生產行業最受贊賞公司排行榜榜首后,豐益國際獲得的又一為世界矚目的榮譽。
生產金龍魚系列產品的益海嘉里集團,是豐益國際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也是豐益國際最為倚重的中國力量。豐益國際今年兩項驕人榮譽的取得,離不開20年來金龍魚系列糧油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出色表現。
益海嘉里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參與祖國糧油行業的建設,1991年生產出國內第一瓶小包裝食用油——金龍魚小包裝油,開啟了我國從散裝油到小包裝精煉油進步的新時代,引領了國人食用油消費習慣的變革。2002年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推出,將食用油與膳食健康的研究首次深入到脂肪酸領域,倡導膳食脂肪酸平衡的健康概念,再一次推動了國人食用油消費習慣的革命性變革,將食用油消費觀念從安全向營養健康的高度提升。
目前,益海嘉里旗下包括“金龍魚”、“胡姬花”、“鯉魚”、“口福”、“香滿園”、“元寶”、“晨星島”等16個品牌,涵蓋了米、面、油、調味品、雜糧、豆奶粉、餐飲用油、特種油脂等八大領域,并且在金龍魚的帶領下,每一個產品品牌都已經成為所在專業領域內公認的領先者。
這一切,與益海嘉里20年來始終如一地堅持“誠信”、“創新”、“品質”和“服務”的經營理念密不可分,更源于其持之以恒的科技創新與產品開發。
為了滿足全球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健康需求,2009年豐益國際投資8億元在上海設立全球研發中心,這是國際著名的四大糧油企業中惟一在中國落戶的全球研發中心。研發中心與200多所高校和5個世界著名食品和營養權威學會展開合作,用引領全球的智慧與科技將全世界最先進、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匯成每一滴油、每一顆豆、每一粒米。成立3年來,在生物技術開發、農產品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先后獲得6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專利,并有近70項專利技術正在申請中。
豐益國際全球研發中心成立后確定的重大研發主題之一就是建立循環經濟。經過研發中心科研工作者和益海嘉里生產實踐者的共同努力,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目前已經在金龍魚大米、大豆、油脂3個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稻米循環經濟
吃干榨凈的“點金術”
一粒稻谷,經過剝殼處理后,稻殼被輸送到電廠轉化成熱能實現火力發電,燃燒后的稻殼變成了稻殼灰,稻殼灰經高科技研發變成白碳黑和天然助濾劑活性炭;米糠被送到車間提煉出米糠油,再經過加工,變成優質、營養價值極高的稻米油,榨油后形成的米糠粕,還可以繼續深加工和提煉出卵磷脂、肌醇、甾醇、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的產品,脫殼后的大米則成為品牌米。
這是一粒稻谷在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的“精彩一生”。
而在一般的情況下,一粒稻谷的一生通常是這樣走完的:稻谷經過米廠簡單加工,稻殼被廢棄,給當地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米糠一般都拿去做飼料;農民只留下大米自己吃。
在益海嘉里人看來,稻谷渾身都是寶貝:稻谷、稻殼、米糠都在加工設備的管道里進行著循環加工利用。經過益海嘉里現代化的生產加工,一粒稻谷的一生無疑顯得更為精彩,它的價值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益海嘉里整合當前最先進的相關技術,建成一個閉環式的水稻加工循環產業鏈,把每粒稻谷通過高科技手段完全吃干榨凈,減少了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開發了稻谷資源的利用價值,讓稻米不出家門就地轉化加工增值,每噸增值達700?800元。
從種子開始打造品牌好米。這是源自于金龍魚用心打造的“訂單種植——原糧精深加工——產品品牌化——副產品綜合利用——高科技產品研發”這一創新產業新模式。
據了解,益海嘉里(佳木斯)建立的 “訂單農業”、“專家田間管理”、“優質優價收購”、“低溫儲存”、“科學加工”、“充氣保鮮”等種植、加工、儲運一體化的產業鏈創新技術,充分保證了其金龍魚大米的安全、優質、美味。在優選稻米品種時,從全國確認的5400多個稻米品種中遴選出58個品種,進行全面的食味值品嘗測試,最終選定4個品種。目前,公司已經開發出“金龍魚”、“口福”、“香滿園”、“金元寶”、“鯉魚”、“香宴”6個品牌系列、30多種規格的大米產品。公司先后通過了ISO9000和ISO22000(包含HACCP原理)雙認證,公司的5個品牌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和“放心米”榮譽稱號,產品在市場上得到了消費者廣泛青睞。
過去被看成沒有用處的米糠,通過公司創建的分散保鮮、集中浸出、集中精煉的“稻米油制取模式”,首次在國內生產加工出富含谷維素的系列稻米油產品,攻克了傳統稻米油生產過程中易酸敗、精煉損耗大、脫色難顏色深等3個難題,對于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優質稻米油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稻谷加工中,米糠是最寶貴的副產品,含油率約15%左右。2011年我國稻谷生產量高達2億噸,而米糠量達1800萬噸。如果能合理利用米糠資源,每年可生產230多萬噸稻米油,相當于1億多畝(6600多公頃)土地所產大豆的含油量,這也將使我國食用油自給率提高5%?10%。”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在今年6月召開的首屆稻米油產業發展國際交流會上表示,發展稻米油產業,是在不與糧食爭地的情況下提高我國食用油自給率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解決中國油脂油料對外依存度過高問題的有益嘗試,并能有效緩解我國糧油安全問題。
米糠榨油后形成米糠粕,還可以繼續深加工,提煉出米糠蠟、卵磷脂與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的產品;稻殼可以作為燃料用于發電;稻殼灰可以制取白炭黑。記者了解到,米糠蠟的目前售價在每噸7萬?8萬元;谷維素國內售價每噸約50萬元,而從日本等國外進口的谷維素,1噸甚至要花費100萬元以上。
從稻殼灰中制取白炭黑的經濟效益更為可觀。而這個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已經在益海嘉里的產業鏈上得到實現。據介紹,該項目完成的稻殼發電、稻殼灰制備白碳黑創新技術,不僅使稻殼資源物盡其用,同時還解決了廢棄稻殼產生甲烷的“黃色污染”難題,取得了經濟、生態雙重效益。據測算,1.75噸稻殼相當于1噸標準煤,全國每年約產2億噸水稻,可產生稻殼4000萬噸,如果用作燃料可替代2000余萬噸煤,約占全國電煤產量的2%、煤炭總產量的1%。2011年,益海(佳木斯)年加工水稻能力40萬噸、米糠6萬噸,稻殼發電能力達216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硫排放800噸。
針對燃燒后的稻殼灰,益海(佳木斯)已投建白炭黑車間,經高科技研發將稻殼灰變成無機硅材料的白炭黑和多用途助濾劑的活性炭等產品,白炭黑年產4200噸、活性炭年產2000噸,能使每噸稻殼加工增值達100?200元,大大提高了水稻附加值。
據介紹,國內主要的白炭黑生產是從礦石中提取,既污染又浪費資源。而從稻殼灰中提取,成本低廉。目前,僅中國每年就需要50萬?60萬噸白炭黑,其中90%靠進口,而進口國外的高檔白炭黑成本每噸在20萬?30萬元。益海嘉里循環產業鏈產生的經濟價值由此也可見一斑。
益海嘉里稻米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將原糧就地轉化和加工增值,帶動了傳統農業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高技術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使項目產業領域更寬、產業鏈條更長,為我國的水稻加工業實現質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益海嘉里負責人表示,就生產規模和產量而言,益海(佳木斯)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每年全國上億噸水稻產量中,益海的40萬噸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就算再增加10個益海(佳木斯)也很小。希望和行業一起促進稻米油產業在國內的發展,盼望有更多的企業投身到農產品的循環經濟中來。畢竟,這是利國利民利企的好事。
大豆循環經濟
節節增值的產業鏈條
據了解,集產業化、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優勢化于一體的益海嘉里,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大豆高科技產品深加工上下游“鏈”在一起的項目集群,在大豆蛋白深加工、大豆磷脂開發等方面實現了梯次增值,可生產數十種市場需求旺盛、使大豆增值的產品,實現了對大豆深加工的產業化。
目前,益海嘉里利用大豆可以生產出多種產品,將大豆同樣“吃干榨凈”,達到無廢氣、無廢水、無廢渣,實現了無污染零排放。他們在河北秦皇島建立大豆深加工基地,以優質大豆為原料,通過一系列先進加工工藝,將大豆精煉成調和油后,還利用大豆壓榨的副產品開發出了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
據介紹,益海嘉里還通過加大研發力度,深入推進產業鏈縱向延伸,將油脂當中的副產品經過加工制作出大豆卵磷脂、大豆濃縮蛋白粉、大豆分離蛋白粉、功能性濃縮蛋白粉、烘焙蛋白粉、組織蛋白粉、水解蛋白、脫脂豆粉等系列產品;同時,用在中和過程中所產生的皂腳做酸化油,并進一步加工成生物柴油或作為油脂化工的原料。
而在制作分離蛋白過程中所產生的蛋白廢水,經過厭氧發酵處理后可年產沼汽300萬立方米,年發電量可達到540萬千瓦·時;發酵處理之后的廢水再經過處理后可以達到RO水的標準,可以重新作為生產用水,實現循環利用。
此外,油脂在脫色過程中會添加白土,過濾出來的廢白土中會含有30%的油,通過擠壓可以壓出當中一半以上的廢油用于油脂化工行業,每年可回收近1000噸廢油,剩下的廢土可以摻入到煤炭中燃燒,相當于2000噸的標準煤。
益海嘉里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大豆深加工企業,需要重新認識產業發展和戰略走向。大豆產業的發展應探索大豆產業鏈條經濟模式,由企業帶動科研、種植、貿易,形成大豆種植——加工——貿易完整的產業鏈條,提高大豆品質,解決銷售難題,實現精深加工增值。
油脂化工循環經濟
糧油加工產業再提升
作為國內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由于每年糧油加工產品過程中會產生皂角和廢白土近50萬噸,針對這部分廢副產品的合理利用,益海嘉里專門投資興建了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和油脂化工加工廠,完善了糧油加工產業鏈。
據介紹,益海嘉里再生資源和油脂化工廠主要通過對糧油加工過程中產出的廢副產品進行加工,例如:從廢白土中提取白土油、皂角加工產出酸化油;通過對動物油脂(如牛羊油等)、酸化油、棕櫚油脂肪酸、工業油脂(如白土油、煎炸廢油)等,經過水解、蒸餾等生產加工工藝,產出脂肪酸、甘油等符合涂料、油墨、玻璃鋼制品、橡膠助劑、工業洗滌劑等化工企業所需的產品。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開拓進取,整合并延伸產業供應鏈,實現了壓榨、精煉、小包裝油和油脂化工等整個油脂供應鏈科技含量的提升。
近年來,益海嘉里的油化項目分別在天津、連云港、上海和東莞建立生產基地,依靠不斷創新的先進生產工藝,以“銳龍”、“龍旗”為品牌的油脂化工系列產品——脂肪酸系列、甘油系列和皂粒系列廣泛應用于橡膠、塑料、紡織、造紙、醫藥、日化、食品、涂料等行業的知名品牌生產中,為我國油脂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原料供應。
今年3·15期間,在益海嘉里天津工廠媒體開放日上,天津工廠總經理孫志剛曾談到,產業鏈的延伸,是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這一切都要依靠技術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延伸產業鏈,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以天津企業為例,從進口毛油到精煉副產品(皂角、硬脂酸等),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自然也就分攤了主流業務的成本。與此同時,真正意義上的循環經濟也就運轉起來了:產出的低熔點的油,供給了餐飲渠道;熔點高的,供給了食品加工行業;以前很難處理的部分,則被加工成硬脂酸、皂隸、甘油等。可以說,原材料從進來到出去,沒有一點兒浪費的東西。
而隨著再生資源和油脂化工的興建,益海嘉里油脂化工不僅對集團自有的廢副產品進行加工處理,對于市場上煎炸廢油、餐廚廢油等產品同樣可以進行加工處理,為這部分不符合食品安全的產品提供了一個合理利用的渠道,能夠有效地遏制其流入日常消費者的餐桌,減少餐飲市場的食品安全隱患。
20年來,益海嘉里迅猛發展,以自己無可爭議的實績譜寫了中國糧油史上一個又一個新篇章。現在,益海嘉里在35個城市設有企業110多家,在最大的貨運樞紐附近建立58個生產基地,其規模宏大的生產、銷售和物流網絡覆蓋了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的2839個縣市,擁有近350個銷售處、1585個經銷商、5000多家分銷商,超過100萬個終端保證供應。完善的銷售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讓健康觸手可得,為國人筑建了堅固的健康長城。
與此同時,益海嘉里以自己高水平的科研做基礎,并利用自身生產平臺,將科研成果迅速地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在循環經濟產業建設方面進行了可圈可點的先行實踐,為社會、為廣大消費者奉獻了更大化價值的產品。不能不由衷地稱贊:益海嘉里無愧為現代新型農業的先行實踐者。
《消費指南》2012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