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向龍/文
近年來,紅木家具因其獨特的使用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但是,市場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屢禁不止,這也讓很多消費者對紅木家具產生質疑。8月1日開始實施的紅木家具國家標準GB 28010-2011《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將為消費者購買紅木家具保駕護航。
紅木家具市場真假混雜
“紅木市場歷來就是真真假假,不懂行的很容易陷在里面。”在北京從事了十幾年紅木生意的北京藝園紅木家具公司負責人劉波談起紅木家具,一臉的無奈。紅木市場水到底有多深,即使像他這樣的業內人士也坦言越來越搞不懂了。與以前相比,現在市場上出現了眾多的黑檀、紅檀、綠檀、紫黑檀,說不清到底是什么樹種。
據了解,紅木作為一種家具原料,并不是某一特定樹種的家具,而是明清以來對稀有硬木家具的統稱。近年來,紅木家具身價不斷暴漲。一套普通的硬木桌椅不過幾千元,而一套小葉紫檀的紅木圈椅市場價卻高達十多萬元。而目前市場上幾近罕見的海南黃花梨,則是按斤論價,貴至上萬元。巨大的價格落差,讓不少商家都想方設法攀上紅木的“高枝”。
據了解,現在不少家具生產企業將普通木料與真紅木混搭,表面用真紅木皮,普通木料的用料比例在7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80%。而真紅木僅30%,最多也不過40%。雖然不是真材實料,但是到了市場上卻成了100%的紅木家具。“目前市場上不乏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紅木家具。手法比較粗糙的是用普通實木外邊貼紅木皮,做的比較難分辨的是摻料,比如用海南黃花梨做家具,里邊摻點兒越南花梨木的根料,外觀看起來特別接近,這種連行內人或許都看不太出來。”說起紅木家具,業內人士印象最深刻的當屬“白皮事件”。所謂“白皮”是對紅木邊材的俗稱,其價格與“心材”相去甚遠。2010年,有媒體曝光福建六成以上紅木家具摻“白皮”銷售,引發行業震動。對于這一事件,有業內專家認為,“白皮”實質是以次充好、偷工減料、信息不對稱問題。例如,紅花梨與黃花梨,黑檀、紅檀與紫檀,雖然名字差不多,但是一套紅花梨家具只有幾千元,而黃花梨家具一套價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市場上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了,真正的紅木家具普通消費者一般消費不起,很多紅木家具企業都多多少少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普通消費者根本識別不出來真假。”某紅木家具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經過多年的發展,紅木家具市場存在生產工藝落后、以次充好等亂象和頑癥。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廠家在產品上配帶說明書的現象早就有,但以往沒有對紅木家具明確界定,消費者與廠家之間無法建立信任關系,很多消費者其實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紅木家具,什么不是。
而這種亂象,會隨著8月1日起國家強制實施的GB 28010-2011《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而改變。
紅木將有身份證明
記者了解到,此前有關紅木家具的標準有GB/T 18107-2000《紅木》和QB/T2385-2008《深色名貴硬木家具》,其中《紅木》標準把33種紅木歸為“5屬8類”,而在《深色名貴硬木家具》中,把用材符合《紅木》國標規定的產品稱為紅木家具。
相比之下,GB 28010-2011《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對紅木家具進行了規范和細化,并首次明確了紅木家具定義。標準規定:紅木家具是采用中國傳統硬木家具生產工藝,用紅木制造的一類家具產品。
“這個標準是一個國內外首次制定的中國傳統硬木家具國家標準,包括紅木。”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姜恒夫表示,它是用來規范整個傳統硬木行業的標準,作為一個強制性標準,它的實施將會加大對行業、企業的規范力度,也會在維護企業利益和保護消費者權益,以及促進紅木家具行業良性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據介紹,以往市場上銷售的紅木家具僅對家具的尺寸和用料進行了簡單的標注,并沒有統一、規范的標注。一些對紅木家具了解不深的消費者在選購紅木家具時,往往無法分辨優劣,個別不法商家因此,以次充好。“越貴越好”成為消費者選購紅木家具的誤區。
記者查閱標準了解到,《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主要包含了紅木家具的范圍、術語和定義、要求和質量明示等內容。標準對紅木家具的定義進行了明確和規范,并規定了以產品主要使用木材的樹種名稱來命名和標識紅木家具——
按樹種名命名:
紅木家具按主要使用木材的樹種名稱(學名)進行命名,命名由用材樹種中文名、用材樹種拉丁文名、產品件數、產品品種4部分組成并順序排列。如:檀香紫檀木 Pterocarpus santalinns 三件套皇宮椅。
按木材名稱命名:
當用材樹種名稱難以識別和鑒定時,紅木家具產品應按主要用材的木材名稱進行命名,命名由木材名稱、木材拉丁文屬名、產品件數、產品品種4部分組成并順序排列。如:香枝木 Dalbergia spp三件套皇宮椅。
標準中還建議,盡可能在命名中標明主要用材的木材產地。
標準還明確規定,每件紅木家具必須配一張“紅木家具產品質量明示卡”,生產企業須在明示卡上詳細注明家具的產品執行標準、產品工藝分類、產品質量等級、產品適用范圍、產品主要用材、產品涂飾與裝飾工藝、產品保修和產品交付方信息(生產企業或經銷商信息)。憑借這張“出生證明”,消費者可以對紅木家具的狀況一目了然,一旦發現質量問題,也有了維權的憑據。
“標準實際上對紅木家具生產和工藝的規范具有重要的作用。”姜恒夫表示,它明確地提出了缺陷產品售后方面的規定,這對于進一步規范和促進行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他認為,國標的出臺,就如給紅木家具配備了“出生證明”,不僅對規范紅木家具生產工藝、市場流通、適用材料起到關鍵性作用,而且讓消費者對紅木家具的界定更加清楚,有望遏制市場亂象。
沒有擴充新樹種
在標準實施前,業內曾傳言標準將提倡開發和使用新型紅木木料,即擴充樹種范圍。在《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中,到底有沒有提出“擴大樹種范圍”、使用新材料呢?記者查閱了《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的全部內容,并沒有找到這樣的說法。
對此,姜恒夫說表示,作為基礎標準,該標準未對紅木家具用材的樹種范圍作出技術界定,也不存在擴大樹種用材范圍之說。
據了解,近年來由于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紛紛收緊紅木等名貴木材的出口,許多家具廠商開始爭搶貨源,使得紅木變得更加緊俏。而當傳統紅木滿足不了生產時,行業內不少企業希望能擴充新的紅木品種,希望紅木不再局限于GB/T 18107-2000《紅木》規定的5屬8類33種。
姜恒夫認為,雖然很多企業希望擴大樹種,但在目前情況下,盲目擴大樹種范圍,可能不利于紅木家具的鑒別和行業規范。他表示,不屬于紅木的樹種,未必不好。企業可以擴大產品線,但應該對不屬于現有國標的樹種進行明示,這并不妨礙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工業研究專家、《紅木》標準起草人之一楊家駒表示,生物種里面其實沒有紅木這個物種,當初給一部分樹種劃一個范圍是為了規范這個行業。“當紫檀、黃花梨等傳統用材在明清逐漸短缺時,硬木家具還要繼續往前發展,當時不管是社會上層,還是一般消費者,對硬木家具的消費需求都客觀存在,因此,需要尋求新樹種來代替它。從這些替代木材的物理特征共性中,產生了紅木的概念。作為一種文化概念,它包含酸枝木、花梨木等所具有的木材物理特征。歷史上從來沒有紅木是哪幾個樹種的說法,而是把用具有這種物理特征的木材做出來的硬木家具叫做紅木家具。”他表示,紅木家具發展的可持續性決定了其選材的可持續性,但基于目前市場尚不健全的情況,輕易增加新樹種,不僅會增加國家在樹種檢測和鑒定方面的難度,也會令消費者感到迷茫,會導致市場秩序更為混亂。擴大樹種必須從科學數據上判斷,不能操之過急。
Tips關注紅木家具的材、形、藝
紅木家具嚴格按照GB 28010-2011《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選購,消費者僅僅有了材質上的保障。要買到一套有價值的紅木家具,還需要學會從形、藝上進行鑒別。
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姜恒夫指出,材、形、藝是紅木家具的三大組成部分,了解、欣賞、選購紅木家具,三者缺一不可。
材:是指紅木家具的材質,以往標準中,紅木家具往往是按照“白皮”不能超過成品家具10%作為標準的。但從實際上看,很多生產企業往往超過這一標準,甚至以次充好。而新國標的實施則能在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
形:是指紅木家具的外形。在選購家具時,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外形,外在的造型包括:整體是否勻稱和諧,局部是否能夠讓人滿意。
藝:是指紅木家具的藝術感。能夠留存后世的絕大部分紅木家具都是雕刻和做工精細、手感光滑細膩的。如果做工粗糙,不僅談不上工藝,甚至可能是不合格產品。
《消費指南》2012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