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向龍/文
如今,限鹽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但專家指出,鹽并非僅僅來自于烹調中的食用鹽,日常生活中攝入的大部分鹽可能來自于各種精加工食品。
近年來,“健康生活從低鹽開始”的理念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從英國的“減鹽注意周”到日本全國性的減鹽食品,以及國內營養學家倡導的低鹽飲食,“低鹽”已經漸漸成為被公眾所接受的健康膳食理念。
低鹽理念漸成主流
如何做到減鹽不減咸,如何吃鹽用鹽才健康?前不久由上海生態健康科學研究院組編的《健康主義思想錄》引發了公眾對鹽的熱議。在《健康主義思想錄》中,詳細闡述了高鹽的危害以及如何在健康和味覺之間尋找支點。
據了解,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科學、健康的用鹽方法正在被越來越多地冠以時尚頭銜,甚至被稱作“鹽革命”——不少國家和地區正在流行“低鹽食尚”,世界衛生組織的“低鹽項目”逐漸受到全球矚目,歐洲部分國家也在逐步改變居民飲食習慣,降低鹽的攝入量。
不過,想在味覺和健康之間找到平衡,似乎并不容易:在眾多的網絡美食論壇上,鹽腌、鹽焗食品被不斷追捧;而在健康論壇上,高鹽誘發疾病則是網友們搜索的熱門……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翟鳳英介紹,鹽的主要成分中,鈉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鈉主要功能是維持肌肉及神經的易受刺激性,包括心臟肌肉的活動、消化道之蠕動、神經細胞之信息傳遞以及調節與控制血壓。日常生活中含鈉的食品很多,包括肉、蛋、牛奶及各種蔬菜水果,但人們攝入鈉的主要來源是食鹽。翟鳳英指出,當前,中國居民食鹽攝入量明顯偏高,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日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而中國南方居民每日攝鹽量為10?12克,北方居民攝鹽量為15?22克,遠遠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水平。“西方發達國家平均僅為10克,不少國家已經降到了5克,即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推薦量。而國內人群的攝鹽量,至少比國外高一倍。”
據了解,“嗜鹽”已經成為過量飲酒、吸煙之后的第三大影響健康的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日鈉鹽攝入量應不超過5克。中國營養學會根據中國的實際調查狀況,建議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
實際上,多數消費者對“低鹽飲食”并不真正了解,人們對食品營養非常關注,卻又知之甚少,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翟鳳英指出,每天不超過6克攝入量,并不是說純食用鹽,而是各種食物中鹽的總含量。人們攝入的鹽并非僅僅來自于食用鹽,日常生活中各種加工食品也是鹽的來源。
加工食品被忽略的鹽
營養學家一直呼吁消費者在飲食中限鹽,以減少鈉的攝入。北京協和醫院營養師于康告訴記者,雖然許多天然食品里都含有鈉成分,但鹽是攝入鈉的最主要來源。“雖然鈉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但長期食用高鹽食品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實際上,在超市里高鹽食品并不少見,很多罐頭食品、方便食品、袋裝熟肉制品等都含有大量鹽,如一些鹵味食品中,每500g中鈉含量超過800mg;薯片、椒鹽脆餅等產品中,一般鈉含量1000mg以上。此外,一些常見的零食如魷魚絲、牛肉干、肉松等,也是鹽含量較高的食品,如某品牌的原味肉松中,每100g中含有1000mg的鈉,占營養素參考值的50%。
為了避免攝入過多的鈉,很多人會避開咸度高的食物。然而,鈉并不僅僅存在于咸味食品中,在很多甜味食品,如果蔬汁、茶飲料、麥片中,同樣含有鈉。如某品牌果蔬飲料中,每100ml含有20mg鈉,占營養素參考值的7.5%;某品牌酸奶中,每100g含有60mg鈉,占營養素參考值的3%;某品牌綠茶中,每100ml中含有13mg鈉,占營養素參考值的1%。
而即使是一些標示“低鹽”的食品中,鈉的含量也不低。在某品牌榨菜(低鹽)的營養成分表上,80g的榨菜中含有1500mg的鈉。實際上,很多調味品都是高鈉產品,包括醬油、料酒、味精等。
既然高鹽食品對健康有影響,食品中為什么要加入很多的鹽呢?據介紹,目前國內對食品中鈉含量尚無具體標準,而為了延長食品保質期,一些企業在食品中加入較多的鹽。這樣一來,食品味道過咸,又必須加入一定量的糖來調節味道,而且還有利于食品防腐。于是,消費者就在不知不覺中吃進了大量鹽。
但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并不容易,不少人因為口味而放棄低鹽。如何找到“減鹽不減咸”的健康方式和相關產品,是減鹽運動成敗的關鍵。
據了解,目前,國外一些食品企業已經在研究降低食品中的鈉含量。2010年,美國發起“全國低鹽倡議”,迄今已有16家食品企業簽署協議,承諾在未來5年內,將旗下產品中的鈉含量減少25%——康納格拉食品公司計劃在2015年將產品中的納含量降低20%,亨氏公司正致力于將調味番茄醬中的鈉含量減少15%……作出相應承諾的公司還有聯合利華、百事可樂等。
而在國內,一些新的食用鹽品種已經開始進入市場,以上海的“川谷仙”為例,其口味與普通食鹽相似,但其中氯化鈉含量不到普通食鹽的50%。此外,一些低鹽食品也不斷推出,如錢萬隆低鹽特級松茸醬油、清美豆制品、江蘇新中腐乳、浙江神棋榨菜等。
看清標簽避免過量攝入
今年1月,國家標準GB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實施,標準規定食品標簽必須標示能量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4種核心營養素的含量值及占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這讓消費者在選擇時也有了參考依據。
但事實是,多數消費者在挑選食品時,最關注的是品牌、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很少關注營養成分表。“除非遇到標稱‘低鹽’、‘低鈉’的產品時才會對比低與不低兩者的區別。”消費者陳小姐告訴記者,即便如此,她也并不會太注意營養成分表中其他內容。生活中,像陳小姐這樣的消費者并非少數。
“消費者要避免高鹽食品,選擇時需要從多個細節入手。”于康表示,選購食品時注意查看營養標簽,了解食品中鈉含量的高低,是避免攝入過量鈉的第一步。“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和含量,有利于幫助消費者選擇食品。尤其對于那些有特別飲食需要的人群(如高血壓患者),鈉含量的標注可以幫助他們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作出有益的選擇。”
早在2009年,國家就制定了GB/T 23789—2009《低鈉食品》國家標準,標準中將低鈉食品分為普通低鈉食品和非常低鈉食品兩類。如果是低鈉食品,在標簽上會有相關的標注。
“低鈉鹽的鈉含量要比普通食用鹽低三分之一左右,低鈉鹽不但可以降低鈉的攝入量,還可以幫助膳食中的鈉、鉀和鎂元素達到更好的平衡。”翟鳳英強調,但不能因為低鈉食品就放松了數量的控制,即使是低鈉食品也應適量。
同時,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還要避免被標簽迷惑。一些食品包裝上標有“較低鈉”,只能說明這些食品與其他食品相比,鈉含量較低,而并非實際的鈉含量低。消費者在購買這類食品時應該細閱營養標簽,比較不同產品的營養素成分中具體的鈉含量,選擇更健康的食品。
此外,對于一些低鹽產品的名稱,消費者也要注意辨別,如“無鈉”指每份鈉含量低于5mg,“低鈉”指鈉含量低于140mg,“限鹽”指鈉含量降低25%,“無鹽”或“未添加鹽”指食品加工過程未添加常規鈉鹽,但食品本身仍含有鹽。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食品成分里雖然沒有明確寫著“鈉”,但仍可能含有鈉,要注意不同形式的鈉成分或不同的表述方法,如:海藻酸鈉、碳酸氫鈉(小蘇打)、苯甲酸鈉、酪蛋白酸鈉、氯化鈉、檸檬酸鈉、氫氧化鈉、糖精鈉、亞硫酸鈉、磷酸氫二鈉、谷氨酸鈉(味精)等。
“低鹽并不是說吃鹽越少越好,更不是不吃鹽,低鹽產品是在符合口味的基礎上有效減少每天鹽的攝入量。”翟鳳英表示,片面地認為吃鹽越少越好甚至不吃鹽,其實也是個誤區。正確的方法是合理攝入,即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每天不超過6克。“每天不大于6克不僅單純指的是食鹽,也包括食品中的鈉含量。所以,減鹽除了控制烹飪中鹽的使用量,還需要考慮其他食品中的鹽含量。”
認識食用鹽
按GB546—2000《食用鹽》國家標準,食用鹽按加工方式分為精制鹽、粉碎洗滌鹽和日曬鹽。其中,精制鹽的氯化鈉含量分為3級:優級含量≥99.1%、一級≥98.5%、二級≥97%;粉碎洗滌鹽的氯化鈉含量分為2級:一級≥97%、二級≥95.05%;日曬鹽的氯化鈉含量分為2級:一級≥93.2%、二級≥91%。
中國減鹽進行時
2009年5月,國家標準GB/T 23789—2009《低鈉食品》發布,并于2009年12月1日起實施。標準中將低鈉食品分為普通低鈉食品和非常低鈉食品兩類。普通低鈉食品是加工未添加或少添加低鈉鹽、食品中鈉含量僅為同類食品中鈉含量的一半以下,且鈉含量不高于120mg/100g的食品;非常低鈉食品的鈉含量則不高于40mg/100g。
2012年5月,衛生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部門聯合制定了《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提出:到2015年,中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要達到9克以下,同時提出要科學指導合理膳食,積極開發推廣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的健康食品。
2012年6月,中國鹽業總公司向全國鹽行業發出倡議,啟動中國鹽業科學用鹽促進健康行動計劃,旨在通過倡導科學用鹽,引領現代鹽業履行社會責任,促進國民健康,營造科學用鹽的社會氛圍。
2013年1月,國家標準GB28050—2011《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實施,標準規定,食品標簽必須標示能量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4種核心營養素的含量值及占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標準的實施,為消費者在選擇食品時對鹽含量攝入提供了參考依據。
餐時加鹽法 控制攝入量
日常生活中控鹽,需要選對放鹽時機。菜熟九成再放鹽,既能保持口感又控制鹽量。還可以奉行“餐時加鹽法”,即烹調時或起鍋時,少加鹽或不加鹽,而在餐桌上放一瓶鹽,等菜肴烹調好端到餐桌時再放鹽。因為就餐時再放鹽,鹽主要附著在食物和菜肴的表面,而人的口感主要來自菜肴表面,吃起來咸味已夠,可在不知不覺中控制了鹽的攝入量。
此外,外出就餐時也應學會點菜。餐廳里的很多菜都是高鹽食品。其中,湯中的鹽含量一般比較高,要盡量避免使用調料,或者選擇無鹽、低鹽的食物。
國外部分國家限鹽措施
日本 推行“減鹽”食品
日本任何一家超市,在調味品專區里都可以看到標著“減鹽”字樣的商品。比如減鹽醬油、減鹽大醬、減鹽速食醬湯等。這些調味品的重量和普通同類商品相同,但含鹽量卻不足原來的一半。比如15毫升的普通醬油中含鹽2.4克,而15毫升減鹽醬油中只含0.96克鹽。
日本還流行一種果鹽,是從蘋果、香蕉等水果中提取的,鈉含量比普通食鹽低50%。
芬蘭 把鹽當作添加劑
芬蘭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限鹽的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政府就發布了“限鹽令”。
“限鹽令”第一條就是減少食鹽攝入,專門制定了低鹽標準:每100克食物中食鹽不得超過0.5克。1985年,芬蘭還研制出一種新型的低鈉鹽,其特點是減少氯化鈉含量,增加鉀、鎂含量,以維持體內電解質的平衡。
目前,芬蘭及歐洲一些國家正在討論將食鹽列入“食品添加劑”的計劃。這意味著,今后歐洲食品廠商將不能隨意在產品中添加鹽。
英國 食品包裝上的紅綠燈
2007年,英國推出了一項名為“紅綠燈”的計劃,該計劃對減少食鹽攝入量起到了關鍵作用。
此項“紅綠燈”計劃中,首先要向公眾宣傳,日常食品尤其是加工食品中,已經含有人體所需鹽量的75%;其次,要求食品生產商在包裝袋上用“紅綠燈”的方式標注出脂肪、飽和脂肪、糖和鹽這4種成分的含量。也就是用不同顏色醒目地標出上述含量是否超標。以鹽為例,“紅燈”標志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鹽含量超過1.5克,“綠燈”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鹽含量低于0.3克,“黃燈”代表每100克食品中食鹽含量在0.3?1.5克。
《消費指南》2013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