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鮮、節能、智能
——冰箱行業的三大期待
□ 濱河/文
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家電網前不久聯合發布的《2012-2013年中國電冰箱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12年國內冰箱產業降幅明顯。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冰箱總產量為6600萬臺,同比下降了7.04%。其中,國內冰箱市場銷售總量為4100萬臺,同比下降約8.89%。但2013年一季度,產業實現觸底反彈,產品銷售增幅較大。統計表明,一季度重點城市冰箱銷售規模約為342萬臺,同比增長19.41%。
業內專家表示,產業復蘇表明消費者對冰箱的消費熱情與日俱增,特別是進入夏季,冰箱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加,一臺好冰箱能伴消費者輕松度夏。然而,名目繁多的保鮮概念、極致的節能宣傳以及不斷推出的智能化產品,也在考驗消費者的分辨能力。
保鮮期待標準的研判
近年來,市場上的保鮮概念層出不窮,精確控溫保鮮、寬溫區保鮮、零度真空保鮮、立體動態除菌保鮮、VC保鮮、調節濕度保鮮、生物保鮮……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市場上的這些保鮮概念在技術上大體可以歸為5類,即:溫度控制類、濕度控制類、微生物控制類、氣體控制類和誘導技術類。
具體而言,溫度控制類保鮮技術就是利用低溫環境來降低果蔬呼吸強度,延長食品保質期,同時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性,減緩食品的腐敗變質。根據不同的溫度作用方式,這類保鮮技術又可細分為恒溫技術、變溫技術和降溫技術。其中——
恒溫技術能確保食品儲藏在最佳溫度范圍內;
變溫技術能實現高低溫間自由調節,一間變溫室同時可以作為冷藏室、冰溫室、微凍室和冷凍室使用;
降溫技術主要是提高冷藏、冷凍的降溫速度,快速冷卻可以縮短食品冷卻時間,降低冷卻過程中的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損耗;快速冷凍可以降低冰晶對細胞損害造成的營養流失損失。
濕度控制類保鮮技術主要是針對果蔬保鮮,尤其是葉菜類的保鮮。圍繞這類保鮮技術,各品牌先后提出了硅濾膜保濕、透濕保鮮板、保濕防凍墻、調節濕度保鮮、無水加濕和回風化霜加濕等技術。這類技術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被動保濕技術,如硅濾膜保濕是采用透氣不透水材料保濕,減少果蔬水分從果蔬盒中蒸騰流失,類似技術還有透濕保鮮板、保濕防凍墻;二是主動加濕技術,如調節濕度保鮮主要是通過水箱補水提高冷藏室相對濕度來保鮮,它既可降低果蔬內外水氣壓差,從而減少果蔬因蒸發帶來的水分損耗,又可彌補果蔬因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水分,使葉菜不呈現萎蔫狀態。
在微生物控制保鮮方面,目前各品牌也提出了多種殺菌技術,如光觸媒殺菌除味、納米銀離子抑菌、抗菌物質過濾除菌等。此類技術的特點是接觸性殺滅微生物,而臭氧殺菌、磁能殺菌、正負離子群除菌和等離子體除菌等技術為非接觸性殺滅微生物,不僅可以對冰箱內膽、門襯、擱架、果菜盒、瓶筐等冰箱零部件除菌,同時也能對儲藏物品及空氣除菌。
氣體控制類保鮮技術分為氣流控制和氣壓控制,前者通過氣體流速,加快食品的冷卻速度達到保鮮,后者通過減壓或真空手段來加快食品冷卻速度,同時兼有對食品進行氣調保鮮的作用。
誘導技術保鮮可分為環境因子誘導保鮮和活性物質誘導保鮮。其中,光波保鮮是前者的主要代表。光波保鮮主要模擬光合作用維持果蔬的新陳代謝,避免新陳代謝的停止導致果蔬提前衰敗。類似的技術還有“陽光添鮮”、“光波增鮮”、“光合生長”等。活性物質誘導保鮮的主要代表是VC保鮮。VC保鮮是釋放VC活性因子阻止和延續果蔬的新陳代謝,新一代的VC保鮮還利用了溶菌酶等抗生酶殺菌技術。
專家表示,各種保鮮技術紛至沓來,卻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保鮮的原理、保鮮所針對的食物種類范圍、保鮮的作用有多大、延長保鮮的時間有多久等問題,是籠罩在消費者頭上的“疑云”。可見,制定冰箱產品保鮮技術的標準迫在眉睫。
節能使用習慣很關鍵
由于冰箱是大多數家庭惟一長期帶電工作的家用電器,因此其節能效果十分引人關注。據了解,目前國內冰箱生產廠家普遍采用的節能方法主要有:
減少冰箱漏熱 主要方法有:增加保溫層厚度;使用高性能新型發泡劑;采用真空絕熱板;采用先進的發泡工藝,提高發泡性能,如采用微孔發泡技術。
優化結構 主要方法有:優化門封結構,如增加門封氣囊數,減低門封高度,采用門整體發泡技術,采用雙門封等;優化蒸發器性能,如增加蒸發器面積,采用換熱效率更高的材料等。
高效壓縮機的應用 提高壓縮機的能效比是最直接的降能手段之一。
制冷系統的優化 通過系統的匹配優化得出冷凝器的最佳換熱面積、毛細管的最佳長度和內徑、蒸發器的最佳換熱面積,以及最佳冷媒充注量等參數。
另外,目前流行的如采用多循環制冷系統設計、變頻技術、高低壓止回閥技術等方式也能起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業內人士指出,冰箱的節能水平,由于實驗室與消費者家中的環境不同,操作方式有別,難免出現節能效果不一的情況,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冰箱不節電的問題。而不良的使用習慣往往是導致冰箱不節能的癥結所在。為此,專家建議——
首先,冰箱應遠離熱源。試驗表明,冰箱周邊溫度每提高5℃,其內部電耗增加25%。因此,冰箱應盡可能放置在遠離熱源處,以通風背陰的地方為佳。此外,熱食不宜直接放進冰箱。同時,冰箱也不宜裝得過滿,與壁間留有空隙,有利于冷氣流動。
第二,應避免頻繁開關門。如果開關次數較多,箱內冷氣外逸,箱外暖濕氣乘機而入,會使箱內溫度上升,增加工作負荷,而進入箱內的潮濕氣易使蒸發器表面結霜。霜的導熱系數比蒸發器材料的導熱系數小得多,不利于熱傳導,會造成箱內溫度下降緩慢、壓縮機工作時間增長、磨損加快。實測表明,若蒸發器表面結霜層厚度大于10mm,傳熱效率將下降30%以上。另外,箱門打開的同時,箱內照明燈也同時開啟,既耗電又散熱,顯然也不利于節能。
智能令人向往的未來
2010年,英國科學家曾設計出了這樣一款“未來冰箱”:它會根據食材散發出的味道來判斷食物是否新鮮,然后把不新鮮的食材調動到距離冰箱門最近的地方,提醒主人“它該吃了”;智能菜單還能幫助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們過上省時省力的生活,也能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可以與網上超市聯網,并根據儲存情況和消費者的偏好給出建議“菜譜”,然后自動選擇送貨上門,讓用戶足不出戶安享美食……
這是對未來冰箱智能化的預期,盡管目前看來似乎還有點遙不可及,但科技的力量誰能輕易否認?實際上,冰箱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已有所斬獲,相關產品已在國內外部分主流品牌上有所表現——在2012年德國IFA展會上,國內品牌海爾、海信、美菱等家電企業紛紛發布了擁有物聯網功能的智能冰箱。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國內家電扶持政策的淡出,冰箱“智能化”無疑是新的市場突破點,家電高端化和智能化是未來發展趨勢。
但是,對于什么是智能,還應該根據標準來選擇更為可信。2012年9月,國家標準GB/T 28219-2011《智能家用電器的智能化技術通則》正式實施。《通則》對智能家電給出的定義為:采用一種或多種智能化技術,并具有一種或多種智能特性的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而智能化技術是人工智能與控制相結合形成的交叉應用技術,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和專家控制都是最常用的智能化技術。而智能特性特指人工智能特性,即人造系統所具有的類似人的智能行為,如自學習、自適應、自協調、自診斷、自推理、自組織、自校正等。
按照上述定義,智能冰箱是一種進行智能化控制、對食品進行智能化管理的產品。具體而言,就是能自動進行冰箱模式調換,始終讓食物保持最佳存儲狀態,可讓使用者通過數碼終端,隨時隨地了解冰箱里食物的數量、保鮮保質信息,可為用戶提供健康食譜和營養禁忌,可提醒用戶定時補充食品等。
不過直到目前,消費者對“智能”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對冰箱的智能化也大都停留在概念中。因此,對于智能冰箱的新興產品,需要在標準細化等方面加以努力和不斷完善。
《消費指南》2013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