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歡/文
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酥瓜標準化種植已成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亮點和特色品牌農業的成功范例。
2014年1月,隨著潘集酥瓜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也意味著小酥瓜將進入更大的發展空間,奏出新的致富樂章。在淮南潘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仙人牧羊,唯獨對淮河岸邊的潘集情有所鐘,因此,在離開這里時留下了一只羊角。經過潘集人世代呵護和養育,羊角變成了供人食用的佳品——羊角酥。
羊角酥又稱酥瓜、香瓜,屬葫蘆科甜瓜、薄皮甜瓜的一個亞種。由于潘集具有春季溫度回升早、夏秋晝夜溫差大的獨特氣候條件,成就了潘集酥瓜與眾不同的特點:口感細膩綿滑,營養豐富;外脆內酥,酥而不面,脆而不硬。
每年5月中旬到6月,是酥瓜大批上市的季節,這時候來到潘集,映入眼簾的盡是瓜農采摘的身影和甜蜜的笑容。在這里,小小酥瓜已逐漸發展成該地區的大產業,成為了當地瓜農收入的主要來源。
小小酥瓜發展快
資料顯示,酥瓜栽培有2000多年歷史,是我國沿淮地區特有的傳統種植品種。但由于一直是露地栽培,產量低、品質差,產生的經濟效益并不高。
針對千家萬戶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實施農業標準化難度大的情況,進一步提高農業產品的質量,將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和發展引向深入,并促進酥瓜種植向品牌化和產業化邁進,是當地政府多年來研究和努力的主要課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潘集區酥瓜生產已從傳統的露地栽培發展到現在的保護地栽培,不僅提高了產量、提前了上市時間、增加了農民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保護地栽培改變了原有露地栽培的酥瓜脆而不甜、外觀差的缺點,形成了以“南龍”、“田牛”、“金香”等品牌酥瓜為代表的具有香、甜、酥、脆獨特風味的酥瓜產品。
酥瓜生產已成為潘集區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亮點,全區保護地酥瓜面積由2008年的不到100多公頃發展到目前已經達到1300多公頃,年產量達到6萬噸,僅去年便實現產值3億元,給農民帶來了2億多元的經濟效益。此外,潘集還建立了無公害生產基地,成立了田集蔬菜瓜果協會、潘集田牛酥瓜專業合作社、蘆集代樓蔬菜瓜果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0余家合作組織。現在,集鎮代樓、姚幸,潘集鎮夏圩,田集街道南圩、瓜元,泥河鎮楊柳為主的酥瓜生產基地和以田集街道為中心的酥瓜種植標準化示范區,令潘集區酥瓜產業區域布局輪廓初顯,逐漸形成城郊產業型生態農業。
標準助力保質量
為保障潘集酥瓜質優、豐產,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和進一步向優質生產和可持續方向發展,安徽省淮南市質監局和潘集區相關部門近年來積極開展酥瓜技術標準制定、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等工作,對潘集酥瓜種植進行規范化管理,使其走上了一條標準化發展之路。
在淮南市質監局指導下,潘集區蔬菜協會以無公害農產品標準為指導,于2005年租種2公頃土地,開展了酥瓜春早熟栽培試驗與示范,進行了《沿淮地方優質甜瓜早熟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等研究項目。2006年制定了《田集街道酥瓜無公害栽培技術規程》,2007年申報了《無公害酥瓜大棚栽培技術規程》淮南市地方標準。
在《潘集酥瓜等級標準》中,從品種選育、育秧、田間管理、產品等級標準、環境標準、安全標準、服務標準等方面規范了潘集酥瓜的生產。
2011年,潘集區建立起市級無公害酥瓜標準化示范區,并在淮南市質監局指導下再次修改制定了《大棚酥瓜種植技術規程》等安徽省地方標準,通過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在內的標準化良好行為創建,既鼓勵了龍頭企業以技術標準為主的生產種植,又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綜合標準化管理,從根本上保障了潘集酥瓜的品質。
2012年2月,結合潘集酥瓜近8年的生產試驗示范經驗和技術資料,《潘集酥瓜》和《潘集酥瓜保護地栽培技術規程》兩項地方標準開始編制,并在2013年由安徽省質監局批準發布。這兩項地方標準的發布實施,標志著淮南市在酥瓜栽培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上走在了全省前列。
隨著潘集酥瓜的知名度提高,一些冒名的潘集酥瓜也進入了市場,不僅誤導消費者,也嚴重損害了潘集酥瓜的良好聲譽。為了保護潘集酥瓜的品牌信譽,維護消費者、生產者、經營者的利益,依法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更進一步推動潘集區酥瓜產業的快速發展。淮南市質監局積極準備潘集酥瓜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材料,從名稱、保護范圍、產品質量特色到與當地自然、人文因素的關聯性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和文件撰寫等工作。
2014年1月,潘集酥瓜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產地范圍為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田集街道辦事處、高皇鎮、平圩鎮、泥河鎮、夾溝鎮、古溝回族鄉、潘集鎮、賀疃鄉、祁集鎮、架河鎮、蘆集鎮共1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種源為越瓜(Cucumismelo L.var.conomonMakino);立地條件要求:土壤類型為馬肝土和砂姜黑土,土層厚度≥50cm,pH值5.0至8.0,土壤有機質≥1.0%;要求開花授粉后25天至30天,果實由青轉白、瓜色發亮、有香氣時采收。感官特色要求:果形端正、果柄略顯細彎呈羊角狀,果皮綠白色,果肉綠色、瓜瓤橘紅色;果肉香甜酥脆、汁多爽口;理化指標要求:單果重1.0kg至2.0kg,可溶性固形物≥8.0%,總糖≥8.0%。
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使潘集酥瓜向深化標準化生產更進了一步,讓潘集酥瓜可持續發展受到更多保護,也必將進一步提高它的社會知名度、美譽度,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配套服務開銷路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更多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被引進,使得潘集全區酥瓜品質得以不斷上升。在潘集,酥瓜種植采取了農技人員劃片包干、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指導的方式,以此保證瓜農能夠按照相關技術規程規范化種植,使酥瓜品質得到有效保證和提高。
現在,小小酥瓜成了當地農民創收的主要來源,當地政府正是看到這一發展趨勢,趁勢抓住機遇,為廣大酥瓜種植戶和企業搭建交流平臺,創新開展酥瓜種植能手大賽,以此提高瓜農對酥瓜種植的積極性和創新性。潘集區從2010年起連續舉辦了4屆酥瓜種植能手大賽,通過對參賽酥瓜外觀、口感、含糖量、農藥殘留、包裝等方面的綜合評定,評選出當地最佳酥瓜種植能手,充分展示了潘集酥瓜的魅力和潘集酥瓜產品的特色。
與此同時,為酥瓜生產能夠獲得配套服務,潘集區質監、農業、科技、工商等部門通過引導瓜農成立專業種植合作社,實行統一技術指導、管理模式和生產標準,在酥瓜申報注冊商標后,形成創建品牌的先進理念,使當地先后推出的“南龍”、“田牛”、“金香”、“淮河灣”等酥瓜商標,都成為了酥瓜中的優質品牌。
如今,潘集酥瓜生產銷路也已經從自產自銷到逐漸進入北京、天津等全國10余個大城市市場。隨著潘集酥瓜產業的品牌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這張淮南市的城市名片正在飛向全國各地。
《消費指南》2014年6月刊
(責任編輯:)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