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東歐特色寶石艷光四射
□ 呂林素/文
部分圖片提供:伊諾珠寶 正德東奇
幾千年來,世界上的琥珀主要來自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被譽為“北方的黃金”。
琥珀那溫馨的色彩、晶瑩的外觀和輕柔的觸感,不僅令歐洲人為之瘋狂,更令古羅馬人為之癡迷,從而成就了“琥珀之路”,并且維持了數個世紀,進而譜寫了一個個歐洲大國(琥珀的東進之路:丹麥、德國、俄羅斯;琥珀的南進之路:波蘭、捷克、奧地利、瑞士和古羅馬帝國)曾經的榮光與輝煌,是凝結在琥珀中的歐洲縮影,更承載著地中海古文明。
東歐的特色寶石
東歐地區的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立陶宛、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波黑和塞爾維亞等10國出產寶石,其中俄羅斯的鉆石、變石、翠榴石、琥珀,烏克蘭的金綠柱石、雙色托帕石、琥珀,羅馬尼亞和立陶宛的琥珀,最具有代表性。
天然寶石資源——東歐地區主要產出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海藍寶石、金綠柱石、摩根石、金綠寶石、變石、鐵鋁榴石、鈣鐵榴石(以翠榴石最佳)、鎂鋁榴石、鈣鋁榴石、鈣鉻榴石、碧璽、尖晶石、托帕石、橄欖石、鋯石、長石、水晶家族寶石、鉻透輝石、磷灰石和堇青石等常見寶石,還出產硅鈹石、榍石、賽黃晶、斧石、金紅石、斜硅鎂石、白鈹石、斜水鈣鉀礬、硼鋁石、硼鋰鈹礦、硅硫磷灰石、藍柱石、透視石(俗稱“翠銅礦”)、塔菲石、符山石和鋇冰長石(主要產于波黑)等稀少寶石。
天然玉石資源——東歐地區主要產出軟玉、查羅石、青金石、孔雀石和斜綠泥石玉(商業上稱“綠龍晶”),其次還出產薔薇輝石(以紅色透明為特色)、翡翠、普通歐泊(即不具有變彩效應的蛋白石,其中以塞爾維亞的綠歐泊為代表)、玉髓、瑪瑙、碧石、蛇紋石玉、假孔雀石、鉻云母玉、藍銅礦、菱錳礦和硅灰石等。
天然有機寶石資源——東歐地區主要產出琥珀和猛犸象牙,此外還有煤精和黃鐵礦化菊石。琥珀不僅有“海珀”——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包括俄羅斯、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國所產的海濱琥珀礦,而且有“礦珀”——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羅馬尼亞等國所產的陸上琥珀礦。
有趣味的是,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地區(曾屬于德國)雖然毗鄰波羅的海,但有部分琥珀卻產于陸地上,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盡管并不臨波羅的海,由于這些地方所產的“礦珀”與波羅的海琥珀有許多相似之處,因而在珠寶市場上仍被歸入波羅的海琥珀范疇。
此外,琥珀在羅馬尼亞地位尊崇,被奉為“國石”。羅馬尼亞的琥珀不僅年齡較大,并且橫跨整個白堊紀,從6500萬年前至1.4億年前均有;而且顏色豐富,為深色系列,并且以黑色琥珀(國人稱之為“翳珀”)最為珍貴——在燈光下呈棗紅色,在紫外光下發藍色熒光,其價格曾一度高居歐美市場琥珀之首。
俄羅斯的特色寶石
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土面積,盛產各種特色寶石,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鉆石大國與彩寶大國,并且主要產自烏拉爾山和西伯利亞地區。
烏拉爾山和西伯利亞地區不僅盛產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變石、石榴石(以翠榴石、鈣鉻榴石和桂榴石為特色)、長石(以天河石為代表)、水晶(以紫晶和“草莓”水晶——含針鐵礦和纖鐵礦包裹體為特色)、輝石(以鉻透輝石為特色)、海藍寶石、金綠柱石、摩根石、碧璽(以紅碧璽為主)、尖晶石、托帕石、橄欖石、鋯石、磷灰石和堇青石等常見寶石,而且盛產軟玉(以白玉和碧玉為代表)、查羅石、薔薇輝石(以紅色透明為特色)、翡翠、普通歐泊、青金石、孔雀石、玉髓(以綠玉髓和藍玉髓為特色)、瑪瑙和蛇紋石玉等常見玉石,還盛產琥珀、猛犸象牙、煤精和黃鐵礦化菊石等有機寶石,此外還產出硅鈹石、賽黃晶、榍石、斧石、金紅石、斜硅鎂石、白鈹石、斜水鈣鉀礬、硼鋁石、硼鋰鈹礦(玫瑰紅色)、硅硫磷灰石、藍柱石、塔菲石、假孔雀石、鉻云母玉、藍銅礦、斜綠泥石玉(可具有變色和貓眼2種效應)等稀少寶玉石。
俄羅斯最值得稱道的特色寶石有——
■變石:變石是指因含鉻而具有變色效應的金綠寶石,被譽為“白天的祖母綠,夜晚的紅寶石”。
變石因最早于1830年發現于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最強的2個變色——綠色和紅色恰好是俄國的國旗色,而發現日又恰逢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生日,故又名“亞歷山大石”。
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是變石的傳統產地或原產地,其品質極佳,變色效果極好。有趣的是,俄羅斯還產出變石與祖母綠交生在一起的混合寶石。遺憾的是,俄羅斯目前并未開采變石,不過有一家俄羅斯政府公司正在積極籌備開發烏拉爾山地區的變石。
當今國際上的變石最重要的產地是巴西的米拉斯吉拉斯,此外,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和緬甸都產出變石。
■翠榴石:翠榴石是指因含鉻呈綠色的寶石級鈣鐵榴石。盡管它的硬度不高,小于7,不適于用做戒指,但是其折射率和色散都高,因而使刻面型翠榴石熠熠閃光,可與綠色鉆石媲美。在寶石界,俄羅斯的翠榴石更是以其純凈而鮮艷的色彩以及非凡華麗的包裹體而聞名,被譽為“沙皇榮耀之石”。
翠榴石最早于1864年發現于俄羅斯烏拉爾山脈中央的塔吉爾河地區的尼齊礦——翠榴石的原產地,包括原生礦和砂礦,其儲量只有2000~3000千克,主要作為金礦或鉑礦的副產品進行回收,但目前資源已枯竭。
據美國《寶石和寶石學雜志》最新報道,目前在烏拉爾山只有2個商業性開采的翠榴石礦——柯柯丁和波爾德涅瓦亞,二者相距約7000米,位于同一地塊上,但是所產翠榴石的顏色卻迥異。
柯柯丁礦的翠榴石以深色為特征,常常帶有褐色調,可喜的是能被加熱處理所去除;而波爾德涅瓦亞礦的翠榴石則以淺色為特征,并且顏色更加“鮮亮”,不帶褐色調,但卻有約80%帶黃色調,只有15%為蘋果綠,約有5%為頂級的鮮活的純綠色,不需要加熱來優化顏色。實際上,尼齊礦產出的翠榴石通常顏色較淺,略帶藍色調,使之區別于其他2個產地。
俄羅斯的翠榴石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覆蓋了各種綠色,并且大多帶有棕色調,最優質的顏色被認為是純凈的、充滿活力的且無任何雜色的翠綠色。幾乎所有翠榴石中都含有獨特的以微小晶體(可能是鉻鐵礦)為中心點并且溫石棉纖維呈放射狀組成的“馬尾絲狀”包裹體,有的形如圓錐狀的纖維束,但發育完全的馬尾絲極為罕見,其他產地也有。這是任何其他綠色寶石甚至包括納米比亞翠榴石中都不曾有的典型特征,這對于俄羅斯的翠榴石來說尤為重要。
俄羅斯的翠榴石主要銷往美國、中國和法國,其中法國市場偏愛小顆粒的寶石,而我國和美國的消費者則更喜歡1克拉以上的寶石。俄羅斯的翠榴石價格逐年上漲,特別是較大尺寸者,這是由于產量有限所致。據估計,波德涅瓦亞礦每月只生產300~1000克拉的寶石級翠榴石,這就意味著每年只有少量翠榴石能超過3克拉。
烏拉爾山上的重要寶石除了翠榴石、變石,還有祖母綠。在20世紀初,烏拉爾山產出了大量的祖母綠。近年來,祖母綠又重新被開采了,并且新的產品已經進入市場。通常,俄羅斯的祖母綠都是淺綠色的,但與其他產地的相比更干凈。
警惕: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的翠榴石仿制品——含放射狀硅灰石纖維包裹體的黃綠色脫玻化玻璃,酷似俄羅斯的翠榴石中那特有的“馬尾絲狀”包裹體。
■查羅石:查羅石因最早于1948年發現于貝加爾湖查羅河畔而得名,在世界上可謂獨一無二,直到1978年才被正確鑒定為一種新礦物——紫硅堿鈣石,隨后更被作為一種寶石新品種進入國際珠寶市場。
查羅石最常呈丁香紫色,也呈帶粉紅、藍、紅和褐等不同色調的紫色,其紫色因含有微量元素錳所致;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局部呈絲絹光澤(由于具有平行的和放射狀的纖維集合體所致);半透明至微透明;硬度5~6;相對密度2.54~2.78,隨雜質成分不同而變;折射率1.55~1.56(點測);常含有色斑。查羅石因其特有的顏色、光澤和結構,一般不容易與其他寶石混淆。
寶石級查羅石中,查羅石含量不得低于30%。查羅石的魅力在于擁有不同色調的鮮紫色或丁香紫色,因擁有獨特的銀色絲絹狀強貓眼效應而顯得更加漂亮,并且旋渦狀或條紋狀長纖維互相纏繞似龍云飛舞,故稱“紫龍晶”。
查羅石足夠堅韌,容易拋光,通常被加工成項鏈、弧面型寶石并鑲嵌成戒指、吊墜、手鐲、花瓶、高腳酒杯、球、盒子和其他雕刻工藝品。
■琥珀:琥珀是一種樹脂化石。俄羅斯的琥珀儲量全球第一,約占全球的90%,年產量達600~700噸,約有50%達到寶石級,主要產于加里寧格勒州,其次是西伯利亞北部和遠東地區。
加里寧格勒州位于桑比斯基半島最西端,該半島含琥珀礦面積廣袤——約有300平方千米,并且有4個商業性琥珀礦:普里亞日韋伊、普列卡里耶尼、普列摩斯基和麥斯基,其中以普列摩斯基琥珀礦最為著名——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琥珀礦。
西伯利亞的琥珀礦,位于西伯利亞北部的泰梅爾半島,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白堊紀(距今1億~8000萬年)琥珀礦,發現于1730年。
遠東地區的琥珀礦主要分布于距今2300~500萬年的褐煤中,而寶石級琥珀則主要發現于南庫頁島的東海岸,由褐煤中的琥珀侵蝕搬運而來,呈扁平拉長狀,長達6厘米,琥珀碎片磨圓度各不相同,還有薄薄一層氧化外殼,往往含有細小的木屑和畸形的節肢動物殘片,通常是透明的,帶紅、黃或褐色調。
中歐的特色寶石
中歐5國都產寶石,其中尤以波蘭的琥珀和捷克的玻璃隕石最具特色,奧地利的寶石品種特別是稀少寶石相對較多。
天然寶石資源——中歐地區主要產出金綠寶石、變石、鐵鋁榴石、鎂鋁榴石、正長石(以冰長石為特色)、透輝石和磷灰石等常見寶石;還產出許多獨特的稀少寶石,如硅鈹石、藍柱石、榍石、綠簾石、透閃石、磷鈹鈣石、菱鐵礦、菱鍶礦、硅硼鈣石、角鉛礦、紅磷錳礦、鉬鉛礦、翠砷銅礦和水草酸鈣石等。
天然玉石資源——中歐地區主要產出軟玉(以碧玉為代表)、普通歐泊和綠玉髓等常見玉石;還產出玻璃隕石、菱鋅礦、菱鎂礦、白云石、磷鋁石、異極礦、斜黝簾石和綠纖石玉等稀少玉石。
天然有機寶石資源——中歐地區主要產出琥珀,并以波蘭的琥珀(屬于波羅的海的琥珀)最具代表性。
波蘭的琥珀
波羅的海的琥珀是最負盛名的琥珀,波蘭的琥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擁有三大特點
產量大:世界上絕大多數琥珀都出自這里——不僅海岸線綿延千里又是一個海灣,好比一個“聚寶盆”。
品質優:琥珀酸含量較高,或晶瑩剔透,還有珍貴的花珀、蟲珀和植物珀;或似透非透,像金絞蜜;或完全不透,像蜜蠟,以雞油黃蜜蠟或白蜜最為珍貴。
塊度大:如有的單塊琥珀可達3千克以上。
實際上,波羅的海中的琥珀主要源自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的琥珀礦——琥珀礦體多被埋藏于比地下水位更低的,并且伸入到波羅的海底部的“藍泥”之中。當“藍泥”層被海水侵蝕或掀起打碎時,其中的琥珀便被海浪或洋流卷起,沖積到岸邊,并且每年大約有50噸琥珀進入現代沉積物中。
琥珀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輕,其相對密度極低,僅為1.0~1.1,并且與飽和鹽水的相當,在活躍的海岸波浪帶,能被長距離搬運,從而形成獨特的波羅的海“黃金海岸”,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波蘭。
波蘭是波羅的海地區琥珀礦儲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琥珀主要富集于其第二大城市格但斯克;現代流動性砂礦提供了周期性收集琥珀的機會,所以波蘭的琥珀開采容易;波蘭的琥珀品質優——因受到地熱影響而變得更加純凈透明,特別是花珀,達到了世界最高品質的水平。
波蘭還以精湛的琥珀加工業聞名于世,其琥珀藝術品設計之精美、制作之考究,引領世界潮流,尤其是格但斯克,不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琥珀原料集散地和琥珀藝術品加工制作基地,而且還有以琥珀命名的圣瑪利亞琥珀街,因此在世界上享有“琥珀之都”的美譽。
捷克的玻璃隕石
玻璃隕石簡稱“玻隕石”,屬于天然玻璃——自然條件下形成的且富二氧化硅的玻璃,如我國廣東南部雷州半島的黑色玻隕石,俗稱“雷公墨”。
玻璃隕石中最著名的是莫爾道玻隕石,因最早于1787年發現于捷克波希米亞的莫爾道河畔而得名。它主要呈淺綠、橄欖綠、綠褐和褐色,偶爾為鮮綠色,玻璃光澤,全透明。硬度5.5;相對密度2.35左右;折射率1.49左右。
莫爾道玻隕石與黑曜巖的最大區別在于含有焦石英包裹體但不具有雛晶,還有其原石呈不規則形、扁圓形或渾圓形,表面粗糙不平,或尖銳(來自砂沉積物中)或光滑(因流水搬運所致),內部含有糖漿狀漩渦紋或流淌紋以及較大的圓形或魚雷形氣泡。
莫爾道玻隕石屬于稀少寶石。目前,捷克是莫爾道玻隕石的惟一產地,主要產于波希米亞南部的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沉積物和熔巖中。但是捷克的這種寶石相對豐富,并且一些珠寶經銷商甚至專門經營這種寶石材料。
莫爾道玻隕石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捷克寶石學家Radek Hanus博士等(2017)認為,它是天外來客(大隕石)撞擊地球,巨大的沖擊能量引起隕石坑(位于德國斯圖加特附近的納德林根小鎮)基巖發生汽化和熔化,并使得其中一部分物質沖入太空,并快速冷卻,最后落在300~400千米之外的捷克波希米亞南部地區而成。
警惕:近期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合成”莫爾道玻隕石、綠色透明普通玻璃(或啤酒瓶底磨制的刻面寶石)和“施華洛綠”玻璃冒充莫爾道玻隕石。
“合成”莫爾道玻隕石邊緣光滑;表面的凹凸不平用氫氟酸腐蝕或鉆孔而成,則其光澤要么異常強要么更弱;無焦石英包裹體;具有拉曼光譜或紫外光譜特征,可鑒別之。
綠色透明普通玻璃無論從化學成分或礦物成分上,還是從物化性質上,都與莫爾道玻隕石相近,只有通過其表面特征(通常為模壓成形,表面有麻點或凹坑,類似“橘皮效應”)、琢型(有時刻面棱線圓滑和刻面凹陷)、包裹體特征(有時可含有成群的氣泡,類似于氣液兩相“指紋狀”包裹體)特征進行區分;
“施華洛綠”玻璃盡管外觀酷似強綠色莫爾道玻隕石,但其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質和包裹體特征都與莫爾道玻隕石有很大區別。
中歐-東歐地區不僅擁有以琥珀、變石、翠榴石和鉆石為形象代言的寶石資源,而且從古至今珠寶業相當發達,并且年代久遠的琥珀藝術品值得收藏。目前,我國珠寶市場上的琥珀以波羅的海的琥珀為主體,其次是緬甸的琥珀,還有少量的藍珀來自多米尼加和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