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雪萱
以前過年,廣州鄉間家家戶戶都會制備一些“茶泡”(泡,讀“跑”音)過年,用以佐茶、下酒。
小小的茶杯,泡的是粗獷簡樸的山茶葉。茶水里浮著一顆紅棗,另有一小碟茶泡,里面是油炸番薯薄片、油炸花生等食物。將一些茶泡泡到茶水中去,味道咸咸的,會讓人納悶兒世間怎么會有這么奇怪的茶!
過年時節,廣州四鄉時興用茶泡待客,拜年時也會帶上一包茶泡饋贈親友。制備茶泡的食材,都是鄉間最普通的農作物,通常的備料是芋頭500克、番薯400克、花生及蠶豆各150克、茨菇適量,花生油750克,細鹽少許。茨菇片油炸后有一點點苦味,所以配比要看各人的喜好。據說因為不受歡迎,后來人們制作茶泡時干脆不使用茨菇。
芋頭、番薯和茨菇要先切成菱形薄片,花生剝殼去衣曬干,與蠶豆等分別下油鍋炸香。炸的時候要控制好火候,炸到油相對靜止而不再翻滾。出鍋冷卻后,圴勻地撒上一點兒細鹽,就會變得香脆。
那時候,城里人吃到茶泡,多是鄉間親友贈送。我同事淑楣說,她家中收到過的茶泡五顏六色,除了炸薯片、炸芋頭片外,還有炸糖環、炸麻棗、炸油棗、紅色的魚皮花生等。因為都是油炸食物,家人認為太“熱氣”,所以都是用馬蹄粉調成薄薄的糊伴著吃。
一般說,茶泡可以用來當零食,也可以佐餐(過粥,或者過“糖水”)。在順德,茶泡還是艇仔粥、魚片粥、鯪魚球粥不可缺少的佐餐配料。
后來,城里的小販借鑒茶泡制作,推出了一些富有嶺南特色的街頭小吃,在上世紀50年代一度成為很受歡迎的早餐點心,如:油炸番薯、油炸芋頭、油炸粽(子)等等。
20多年前到廣州,發現恩寧路橋頭,便有一個專營油炸的早餐地攤,攤主是一位鄉下打扮的中年婦女,生意很好。我喜歡買她的油炸番薯片吃,每片兩分錢,經濟實惠。
她從一個生番薯上斜切出一厚片,用長筷子揀著,放到旁邊一盆調好味的粉糊中,蘸裹上一層粉糊,放到油鍋里炸熟。成品金黃色,外面的皮子炸得很脆,里面的番薯片受高溫變熟,香甜且嫩。
幾十年來,我每次吃番薯,都會想起這油炸番薯片。但自己試著做過幾次,都不夠理想。
記憶中,她的攤頭生意最好的是油炸粽。拿一個煮熟冷卻的方形粽子,拆開粽葉,把粽子切成三角形,涂上鹽粉和南乳水,最后醮上粉糊,放入油鑊炸至金黃色。油炸粽很香,一口咬下去,外皮哢砰脆,里面的糯米卻很松軟。后來,我在上海吃到一種名叫“粢飯糕”的點心,用切成厚片的米飯糕,裹上粉糊油炸,意趣與它相仿。
一般以為,茶泡是盛行于廣東南海、順德和番禺一帶的傳統過年食物,為廣東特有。其實未必然,至少以前在南京也有過類似習俗。
清代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志》記載了南京當時的過年食品:“元旦祀神,取麥屑揉糖為圓式,蒸之使起,曰發糕。和糯粉,條分之,曰年糕。其供祖先有饦饠,則取糖餡之餅,四貫以四柱影,堂幾上物也,謂之卓面。湯團謂之元宵,以節名也。賀客至,率以芹芽、松子、核桃仁點茶,謂之茶泡。茶煮雞子以充晨餐,謂之元寶彈。俗作蛋,非。”
民國時期夏仁虎所著《歲華憶語》中記載:“家有新婦、親長來,必攜紅毯出拜,具茶盤。中置煨蓮子,曰獻茶。”
“款拜年客闕物推旨,曰茶盤,以小漆盒分格置糕點,曰茶泡,以白芹稍點鹽,加松子、胡桃仁,沸湯之極芳香。”
這些記載,和廣東的情況很相似:新過門的媳婦兒,要向來訪的尊貴客人敬茶,并奉上佐茶食物;過年時也用茶泡待客,但他們的茶泡是“芹芽、松子、核桃仁”。
據南京愛茶長者葛長森所著《金陵茶文化》一書介紹,春節拜年時請客人吃煨蓮子,本是金陵相沿已久的飲茶習俗。客人來拜年時,先獻茶,后獻上歡喜團,食茶泡時還要配一盤長生果(帶殼的花生)。
所謂歡喜團,乃是用飴糖把炒米黏合成團的小麻球,取意“歡歡喜喜,團團圓圓”。中國許多地方都有“歡喜團”,春節自家食用,亦用以饋贈親友。
據說,廣東佛山地區至今仍有不少家庭在過年期間制備茶泡。在香港,有店家歷年制作茶泡出售,但過了尾祃(農歷臘月16)后,便成搶手貨,可能不到年廿九便會售罄。這樣的傳統食品,能在香港保留下來真是非常難得。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