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
□ 徐建華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日前正式對外發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今年8個重點方面工作之一。
3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門部署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責任分工,確保實現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總理強調,“施政之要貴在落實重在實干”。任務已經明確、分工已經明晰,對于全社會和相關部門來說,“貴在落實重在實干”是今年工作的指南和方針。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一項重要工作是“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并明確要求要突出抓好3個方面: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制造業升級和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由此不難看出,質量成為提升供給力和理順供需關系的關鍵。一言以蔽之:要用質量提升助推供給側改革,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當前,我國供給的矛盾不是量不夠,而是質不足。近幾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維持在50%左右,內需增長后勁明顯不足。與內需難堪局面恰好相反,我國消費者在境外瘋狂掃貨,說明我國消費者需求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人們不再滿足于低端產品,尤其中等以上收入人群對高質量的生活充滿期待。而面向低收入群體為主的供應體系,沒有及時跟上中等收入群體擴大的消費結構。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不是數量的增加,而是質量的提升。只有優質的國內供給才能適應需求,而優質的供給來源于質量的提升。用質量提升助推供給側改革,應當降低質量提升成本,要通過制度設計,加快結構調整,解決“生產什么”和“如何生產好”的問題,促進資源向高端產品流動,引導經濟進入供給、就業、需求、創新互相促進、不斷優化的良性循環,避免“供給老化”,可以利用稅收手段引導質量發展,淘汰落后產能,防范過剩惡化。通過降成本、升質量,實現供求雙方共贏共享,讓經濟發展處于“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理想運行軌道上。
用質量提升助推供給側改革,還應當發揮科技創新推動質量提升。生產力是質量發展的第一要素,質量又是檢驗生產力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與質量的關聯度更為緊密,是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要以科技推動產業升級換代,減少資源消耗,加快品牌培育;另一方面,要加大標準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基礎科技投入力度,推動我國標準和國際標準接軌,提升質量總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用質量提升助推供給側改革,也應當從加大優質引導力度和打擊假冒偽劣力度兩方面發力,營造良好的供給市場環境;著力培育質量文化和企業家精神,提升企業家的質量戰略能力。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