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月23日本報《市場監管》周刊5、6版刊發的有關《滬州老窖打輸官司》及《滬州老窖二曲,到底是什么酒》的文章,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白酒企業如何誠信經營、什么是質量安全的白酒、白酒行業還有哪些亂象以及純糧食酒和勾兌酒的區別是什么等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熱點。
為了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我們特別搜集了有關媒體關于白酒產業的報道,以饗讀者。
“這對消費者非常不公平”
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為5億酒民發聲
“全國5億酒民的安全健康比經濟增長重要若干倍!”在3月22日由汾酒集團與微酒聯合主辦的第4屆中國酒業營銷趨勢論壇上,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在闡述白酒行業發展基本邏輯之時,說出了這樣擲地有聲的話語。此次論壇于春季糖酒會前夕在成都召開,對行業未來的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位經銷商到場聆聽。
李秋喜在講話中闡述了“固態制曲、固態發酵、固態蒸餾”的傳統工藝白酒與勾調食用酒精的新工藝白酒在文化內涵、附加值、品質方面的顯著差別,在所謂的“消費者主權時代”,消費者卻不清楚自己購買的是否為新工藝白酒,這對消費者是非常不公平的。他進而提出了白酒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就是要把傳統工藝白酒和新工藝白酒明確區分開來,真正給消費者營造一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市場環境。
對于行業亂象,李秋喜指出,只有傳統工藝白酒才能稱之為“國粹”,白酒行業的責任首先在于為消費者提供好產品,其次是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再次才是經濟效益的增長。好的白酒產品應該是“工匠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完美結合體,沒有工匠精神的營銷,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李秋喜強調,汾酒作為“中國酒魂”,頒布并執行史上最嚴的企業內控國際標準,是行業國際標準的引領者,對消費者做出了最負責任的承諾。汾酒以文化為核心競爭力,走出了一條以傳統文化為根本、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工匠精神和科學精神為主線的發展之路。
汾酒集團市場部部長、汾酒集團酒業發展區公司副總經理楊波在發言中指出,在一個空前開放又空前混沌的時代中,白酒企業一方面要保持自身定力,專心致志地去研究消費者,打磨出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另一方面,白酒企業必須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為消費者創造更豐富的消費價值,圍繞“健康”和“快樂”兩個中心,通過改造飲酒過程的體驗,把飲酒變成適度放松、愉悅身心的休閑健康活動,同時要加強白酒釀造工藝的體驗和歷史文化的創意。
(來源:中國青年網)
不做酒盲 從認識特曲、頭曲、二曲……“X曲”酒開始
眼下,隨便逛逛超市的酒水區,什么瀘州老窖特曲、頭曲、精致二曲以及郎牌特曲、蘭陵大曲、枝江大曲……以各種“曲”來標記的白酒品牌越來越多,可是,愛喝酒的你了解這些酒背后“玄機”嗎?
這么多“X曲”酒究竟是依照什么標準劃分的?
說法一:按接酒時間先后命名
“曲”在釀酒過程中起到糖化和發酵的作用。
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麥和豌豆,而小曲主要是米粉和麩皮,在經過發酵之后,所產的酒分別被稱為大曲酒和小曲酒。
頭曲、二曲、三曲等稱謂是根據接酒時間的不同而產生的區別叫法,也就是發酵、貯存時間長短的命名。所以,酒蒸餾之后,出的第一段酒為特曲,隨后的酒就叫頭曲、二曲。這種命名也叫做量質定級,其中規定特曲貯存3年、頭曲貯存1年、二曲貯存半年。
從酒質上來說,特曲好于頭曲,頭曲好于二曲,這種評價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特曲、頭曲、二曲的價格依次越來越低。
說法二:根據“曲”的質量好壞命名
這種說法是指,品質最好的酒曲可被稱作“特曲”,而后依次是“頭曲”、“二曲”、“三曲”。
據悉,改革開放前,釀酒技師和作坊老板們都很淳樸,就直接用酒曲的等級來劃分并命名白酒,因此特曲、頭曲、二曲、三曲等漸漸也成為了白酒的產品名稱。當然,釀酒所使用的酒曲的品質越好,酒的品質也就越高。
不論是按照餾分說,還是按照曲藥質量說,其實都是根據質量定級,特曲、頭曲、二曲、三曲的質量是依次遞減的。實際上特曲、頭曲、二曲、三曲都是大曲酒。
說白了,這是根據傳統白酒釀造工藝而形成的一種叫法,換句話說,能這樣命名的白酒,毫無疑問必須是固態發酵的純糧食酒。
不過,消費者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行業內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市面上這樣命名的產品,更多的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利用人們的固有認識偷梁換柱、混淆概念,以達到提升銷量的目的。
(來源:九州糖酒網)
食用酒精勾兌白酒錯把倒退當進步
□ 鄢文松
1999年11月30日,國內不少報紙刊登了中國白酒專業協會負責人,在武漢一次會議上的講話的部分內容。其題名為,《中國白酒協會會長揭“老底”,七成白酒采用酒精勾兌》。在文章中,提及部分“魯酒”和“皖酒”的廠名。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輿論嘩然,“魯酒”率先對此表示異議。據湖北《楚天都市報》報道,山東省白酒協會黃會長透露,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協會副會長沈怡方已就此事向山東酒業進行道歉,并表示要采取補救措施云云。
同年12月16日,《經濟日報》A2版頭條刊登了楊志琴、韓冬冬的文章。標題是《食用酒精勾兌白酒——倒退還是進步》。通篇文章列舉了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協會幾位白酒專家的意見。實質上,代表了中國白酒行業最高權威的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協會,一致肯定了采用食用酒精勾兌白酒應該是白酒工業的進步。
這應該就是黃會長透露的,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協會將采取的補救措施——給食用酒精勾兌白酒鼓勁。
對長期向消費者隱瞞食用酒精勾兌白酒的行為進行辯解,甚至講這樣是國際領先水平,其實都可以理解。但為了采取補救措施,安撫被點名的酒廠,而用傳統工藝不如酒精勾兌白酒純凈、衛生、安全,甚至傳統白酒不如酒精勾兌白酒有益于人體健康的說法,是錯誤的。這就不能不讓我們這些專搞傳統工藝的企業感到意外了。并且各位專家、權威們的見解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在此,我就把幾點意見拿出來,與各位專家商榷。
商榷之一:
新型白酒(固液結合以優質酒精為基礎酒調配、勾兌各種白酒)技術及其產品在全行業內早已得到普及,因此并不存在所謂的“揭底”問題。 (摘自楊志琴、韓冬冬文)
說到已經普及,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廠家都在生產這種采用食用酒精、加水、加各種香精的新工藝酒。然而竟沒有一家廠家能夠理直氣壯地站出來,承認此種事實,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目前的狀況是,每一個廠家都在千篇一律地鼓吹自己“研制”了什么新產品。要么是說窖齡長,要么就是某某知名品牌的系列產品。就我個人所知,有的廠家竟連生產白酒產品的設施都沒有!就隨便“借”得一塊“名酒圣地”的金字招牌,宣揚其是什么“佳釀”。或者是收購一批食用酒精和所謂的基酒,一勾兌便成了窖藏了5年、10年或是三星、五星的優質產品。
因此,當大家得知70%的白酒是采用食用酒精勾兌而成時,怎能不疑惑重重、議論紛紛呢?其實,這個“老底”,業內人士和不少經銷商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一直在向消費者隱瞞而已。
商榷之二:
新型白酒比傳統白酒更益于人體健康,符合人們的健康需求。 (摘自楊志琴、韓冬冬文)
我想,這句話指的是,傳統白酒的雜質含量高,不如新型白酒低,因此更益于人體健康。在文中還特地指出了新型白酒不但酸、酯低,可使人神經麻醉的醛、雜醇類含量更低。
其實,傳統白酒中確實有近300種其他物質,但其總量僅有1%~2%。這些其他物質比例最大的是各種醇、酸、酯、醛類物質。酸類物質絕大多數是乙酸(又名醋酸)、己酸、乳酸,它們沒有一樣可以對人體構成傷害。相反的,沒有這些有機酸的天然比例搭配,白酒的酒精刺激性就非常強。因此酸類物質低并非100%的是好事。就算是采用酒精勾兌生產,還是要不可避免地按照比例調入這些酸。只不過勾兌的酸類物質恰好是化工產品,它們的安全性才沒有任何可以保障的手段。至于酯類物質,在酒精勾兌過程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沒有己酸乙酯就不會有濃香型白酒,沒有乙酸乙酯和大量的乳酸乙酯就不可能構成清香型白酒的風格。(但我認為,通過加入化工生產的成分,使白酒形成的口味、風格,是遠遠不能與傳統工藝發酵過程中,窖池內自然形成的各種成分帶給產品的風味相比的。)更何況濃香型白酒的質量標準恰好就規定了己酸乙酯的起碼含量。
白酒產品中真正危害人體的“罪魁”是甲醇和鉛。在傳統工藝中,只有異常發酵,才可能產生過量的甲醇。而微量甲醇的存在,也確實是所有傳統工藝不能避免的客觀事實。但所有正直的傳統白酒生產廠家,一定會依照國家嚴格的衛生指標限制進行生產,決不會允許一瓶甲醇超標的產品流入市場。因而,從沒有發生過一起,因飲用傳統工藝白酒而中毒的事件。而全國到目前為止,發生的導致消費者身亡的假酒案,全部都是因為錯將甲醇當酒精造成的。那為什么數百年來,傳統蒸餾白酒存在的微量甲醇從未使人中毒呢?說穿了,人體天生就有一副具解毒功能的肝臟,它真是一個神奇的化學工廠。凡從食物中帶進體內的有毒物質,只要在肝臟解毒功能限度以內的,都可以被分解成無毒的物質進而排出體外。以酒精為例,當酒被喝到胃里以后,迅速進入小腸。之后通過血液被吸收進肝臟,再通過酶的作用,將酒精分子轉化為乙醛。乙醛再轉化為乙酸,進一步就會被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每分解一次,就會釋放出一定的能量被身體利用。
我們每天食用的各種食物都不會是100%的無毒物質,例如蔬菜雖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但也含有不少的草酸。草酸與其他含鈣食物在一起會生成草酸鈣,這種鈣絕不是對人體有益的。所以,依據國家衛生部門頒布的規定來看待傳統白酒內的所謂雜質,才是有科學依據的做法。
鉛的含量是所有白酒廠家都應該非常小心的事。按理說,按照傳統工藝,白酒產品鉛的來源只有一個,就是使用的工具(冷卻器、容器等)。過去一般的小酒廠使用錫制的冷卻器因而帶入鉛的可能性極大。因此,國家衛生部門一直在進行嚴格的測查。現在的白酒生產企業基本上淘汰了錫器。所以說,大多數的傳統名優酒廠出產的產品,所含的鉛成分是不會超標的。
能使人神經麻醉的不是醛、雜醇類物質,反而是酒精本身。因白酒內含的醛種類較多,其中主要是乙醛。誠然,它們的存在也構成了酒體的香味,但過量的乙醛恰好來自于酒精勾兌過程。為了除雜,必須采取過量氧化的方法。這是某些白酒喝過會“上頭”的原因之一。所謂雜醇,是指除乙醇以外的甲、丙、丁等醇類。由于含量太低及危害性低,雖在白酒衛生標準中也有規定,確是傳統工藝非常容易控制的。
因此,可以這樣說,所謂新型工藝白酒會比傳統白酒更益于人體健康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用這種說法來否定傳統的釀造工藝我認為是十分不合適的。
商榷之三:
新型白酒值得倡導的另一大優勢在于它的高科技含量……目前我國新型白酒已經實現了機械自動化生產、電腦操作控制和微機勾兌……實現了產品的色譜分析檢測。高新技術已成為新型白酒最可靠的質量保證。 (摘自楊志琴、韓冬冬文)
事實恰好相反,新型白酒的酒精勾兌技術幾乎談不上有什么科技含量。業內人士都應非常清楚,傳統工藝的制曲過程需要控制曲房的濕度、溫度,發酵過程也必須監控。大多數先進的企業已經用電腦操作,實現了自動化。至于微機勾兌在大多數傳統工藝的企業,是用先進的色譜儀將庫房陳釀過的酒的數據輸入電腦。在勾兌時能查出各個容器內不同的酒質,而迅速確定標準出廠的合理搭配的量。這就是傳統工藝企業所需要的全部高科技。但使用這些先進的儀器,并不能完全說明傳統工藝白酒的科技含量。而采用酒精勾兌工藝,不需要發酵,自然也不用制曲,只是按已知的配方勾兌進各種使產品有不同風味的化工原料就可以了。負責任的,勾兌好以后,取樣檢測是否符合衛生指標、質量標準,頂多有一臺色譜儀也就夠了。不負責的,幾口大缸、人工攪勻也就是了,根本談不上什么高科技。至于自動化,加幾臺酒泵,連在一起,節省人力就行了。
商榷之四:
關于節約糧食
白酒協會的專家們提出的,推行采用酒精勾兌白酒的最大理由是節約糧食。這個觀點是計劃經濟年代的遺留物。但看得見的是,隨著白酒行業采用酒精勾兌生產的比重迅速增加,東北高粱的價格直線下跌。因為高粱這種農產品,就現在的生活水平看,除作為釀酒原料外,別的用處相比之下就小得多了。能夠將高粱進行深加工,從而獲得最大附加值的最大途徑就是按照傳統工藝釀造白酒。真不知道,當白酒全部采用新型工藝生產后,農民們辛勤勞作種出的高粱做何用途。
商榷之五:
關于酒精并不可怕,只要它能“食用”的問題。
如果是這樣,那么事情就可以簡單化了,全國包括名酒廠在內的4萬多家白酒企業,將酒廠改名為酒精廠就行了。但如果是這樣,目前市場上經常看得見的10年、30年陳釀的價格,就不知道為什么要賣到上萬元了。反正不論白酒中有200種也好、300種也好的其他物質,它們都占不到總質量的1%~2%,剩下的不都一樣?
當然,食用酒精是可以喝的,對人也沒有什么危險,可是恐怕再也賣不出好價格了。中國人喝白酒,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的物質需求,更主要的是一種精神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對美好享受的追求。這種美好應該是建立在酒美的基礎上。這自然包含了酒本身的色、香、味,更包含了大自然所賦予、所恩賜的包括貯存時間在內的白酒內部結構所起的無法言傳的微妙變化。這種感覺,用酒精勾兌的新型工藝怎么可能做到?!換而言之,如果酒精僅能食用并不可怕的話,中國的那些歷史名酒、國寶名酒,還是早早撤出白酒行業為妙。
(來源:生活時報)
編后:
背景鏈接
酒企扎堆“健康酒”涉嫌概念炒作
2012年以來,白酒行業陷入持續下滑的調整期,酒企和資本方紛紛發力“健康白酒”市場,以應對行業困境。
今年全國春季糖酒會期間,多家酒企推出了“健康酒”產品,其中洋河酒廠將推出健康白酒“雙溝莜清”,但何時正式面向市場還未確定。另據報道,洋河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戰略產品“微分子酒”,同年即在江蘇省13市完成鋪貨。
在推出“健康白酒”產品時,許多企業以保健、養生為賣點,但其保健功能與市場前景仍受到業內質疑,恐涉嫌概念炒作。
無實驗數據支撐
知名品牌營銷專家李光斗曾對媒體表示,高端白酒市場量價齊降,重視品質和消費者成為白酒轉型的共同選擇。未來一段時期內,養生、健康將是白酒行業發展的趨勢之一。然而仍有業內人士質疑,酒企所宣稱的“健康”、“養生”概念并無數據支撐,企業是在自說自話。
新京報記者發現,一些“養生白酒”宣稱在酒中添加了“健康養生因子”,能對亞健康和患病人體進行全方位調理;有的產品聲稱對傳統白酒發酵工藝進行了“革命性的調整和創新”,如洋河微分子酒等。
不過,針對這些所謂的保健、養生功能,許多企業并未給出確切的實驗數據。如在洋河股份官網,其微分子酒宣稱具有三大特點:分子量小、微量成分多、健康元素多,但分子量、微量成分和健康元素具體內容語焉不詳,也無明確的實驗數據支撐。
一些企業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些宣稱具有保健或預防功能的白酒并非保健酒,不能明確說出“養生白酒”與“保健酒”的區別,只是反復強調“優于保健酒”、“不強調保健功能”等。對于產品“如何優于保健酒”,這些負責人并未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健康白酒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張,但在國家及行業的相關標準中,均沒有“健康白酒”的明確定義。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研究中心副所長高惠君曾對媒體表示,“要么是食品,要么是保健食品,功效食品是企業自己建立的概念,沒有專門的國家分類標準認可。”
老子養生酒負責人劉曉光曾表示,養生酒市場存在瓶頸,其中之一即是消費者對養生酒認識迷茫,“在消費者看來,保健酒就是養生酒。但事實上,養生酒與保健酒并不相同,保健酒產品功能單一,而養生酒則在人體中更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全功能養身作用。”
而多位接受采訪的消費者表示對這一解釋仍不理解,多位推出健康酒、養生酒的酒企相關負責人類似“更高級的保健酒”的說法并未令人信服,也并未講清與保健酒的區別。
宣傳保健功能
調查發現,這些打著“健康”、“養生”旗號的白酒產品大都未獲得國家保健食品的審批與認證,產品包裝上也沒有保健食品“藍帽子”標志,不過類似“陰陽調和”、“保護心血管”、“降低膽固醇”、“緩解腸胃脾臟的病癥”等宣傳隨處可見。
我國《保健食品管理辦法》規定,保健食品必須經過必要的動物或人群功能試驗,證明其具有明確、穩定的保健作用,配方的組成及用量必須具有科學依據,具有明確的功效成分,標簽、說明書及廣告不得宣傳療效作用。此外,凡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經衛生部審查確認。
中山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蔣卓勤認為,不是保健食品就不能宣傳功效,否則就是違規,“普通食品不能宣傳功效,如果這個產品有功能,為何不去申請保健食品認證,通過審批證明這些功效?”
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認為,健康白酒非保健品,屬于普通食品。普通食品不能宣稱具有保健及疾病預防功能,因此健康白酒有關降“三高”等功能宣傳實際上違背了相關法律,涉嫌欺詐消費者。
前景不被看好
盡管多家酒企宣稱對健康白酒市場前景充滿信心,認為“健康白酒屬于中國5000億元容量的大市場”,是大健康產業背景下的一大朝陽產業,但面對此輪白酒行業刮起的“健康熱”,多位業內人士明確表示并不看好其前景。
一位北京地區的白酒經銷商表示,他并不看好健康白酒,其最核心的問題是過高估計市場需求。“對于白酒中添加營養成分的做法,消費者不一定會買單。同樣的保健需求,消費者可以選擇去吃保健品或營養品,這樣更直接更有效,而沒必要通過喝酒來攝取里面的添加物質。”
此外,對于酒企所宣稱的與保健酒進行差異化競爭,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并不存在。“在消費者認知當中,養生酒、健康酒與保健酒沒有什么區別,是一回事兒”,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說,目前市面上推出的養生酒、健康酒與保健酒之間的區別,僅僅是“有沒有通過國家保健品認證”。
“白酒的健康化發展方向值得肯定,但打著‘健康’旗號去忽悠消費者的這種做法不對”,肖竹青認為,順應健康化發展的方向,企業應在嚴把釀造原料、選用有機原料、建立原料可追溯體系和進行工藝創新等方面下足工夫,同時還應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建立誠信健康的市場環境。
(來源:新京報)《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