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明輝
海南一家蔬菜批發市場16年來一家獨大,問題重重助漲菜價。這本應被查封的菜霸市場,主管部門卻只能罰款了事,理由是找不到“替身”,若強行關閉將導致菜價更不可控。最近,發生在海南因高價菜引起的咄咄怪事,發人深思。海南雖號稱中國“南菜園”,但物價部門數據顯示,近幾年海南蔬菜價格在全國持續處于高位。
(沈陽晚報3月29日)
“菜霸”為禍地方的事件不稀缺,但像海南這個“菜霸”這樣一下子能禍害一省百姓蔬菜價格和市場秩序的,卻是頭一次見到。祖國的“南菜園”,卻深受16年高菜價的困擾,悖扭背后,竟然是這家“菜霸”市場利用省外蔬菜進島的唯一許可權,與場內的49個檔口、33家一級批發商經營者,以簽訂租賃合同的方式,限定每個檔口經營的蔬菜品種,明確經營范圍,固化利益共同體,限制場內蔬菜競爭壟斷經營,通過缺秤少量、哄抬物價、違規收費等手段,把一步步抬高的菜價成本和暴利轉嫁到百姓頭上。這樣的“菜霸”市場和相關壟斷經營者,著實可恨,被巨額罰款確實必須。
問題是,在蔬菜經營已經完全市場化的今天,這樣咄咄怪事的發生,難道僅是“菜霸”經營者的錯嗎?需要追問的是,在這一壟斷問題的背后,當地政府及職能部門的日常監管服務又體現在哪里呢?
此次查處的“菜霸”市場及相關商戶壟斷經營16年、哄抬菜價等異象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百姓對此早已怨聲載道,要求徹查和改變的聲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但卻到現在才被重視和查究,很能說明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地相關的市場監管部門,長期以來的日常監督是多么的不力。甚至不客氣一點講,這些蔬菜壟斷經營者之所以如此瘋狂壟斷抬價,很大程度上就是當地監管部門長期監督不力縱容的結果。
道理很簡單,如果市場監管部門日常監管到位,即便海南就只有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像這樣定死場內經營者經營品種、形成事實上場內壟斷經營,進而形成隨意要價、缺秤少量等現象也不會出現,起碼不會如此前這樣明目張膽和瘋狂,海南的菜價也不會因此多年持續處于明顯畸形高位。
我國自1988年首次提出“菜籃子工程”建設以來,已經將近30年,國家層面提出了不少“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明確要求,也取得了明顯成效。比如2012年的“菜籃子工程”,國家就明確要求各省市要按照產銷銜接順暢、市場波動可控、市民得到實惠的總體思路推進這一工作,要更好地滿足人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可我們看海南這一“菜霸”市場之所以能為禍海南蔬菜市場16年,很關鍵的就是這16年間海南就建立了這么一個省級蔬菜批發市場。獨家經營之下,再缺少必要的監督,壟斷暴利似乎也就難免。
“菜霸”為禍16年,說明地方政府在推進這一工程中的不力和重視度不夠,應該為今日的海南蔬菜競爭缺乏、供給不暢、價格畸形等尷尬負責。需要追問的另一個問題是,當地的菜籃子地方政府“一把手”負責制是如何推行,又是如何切實服務當地百姓的?
遺憾的是,就目前的現有信息看,在處理“菜霸”這一事件中,盡管壟斷經營者被處理了,但相關市場監管者的責任并未提及,相關蔬菜種植、蔬菜市場批發建設和引導不力的地方政府也只字不提,更遑論深刻地反思和反省。如此,所謂的“菜霸”處理,就很難說能劃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不是抓著當地有關方面的小辮子不放,而是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問責到位,才能激起當地政府和職能部門真正改錯、全心履職、服務群眾的為民之心;只有這樣,才能筑起地方蔬菜市場建設及蔬菜供應、監管健康運行的最基礎條件;也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警醒其他地方在“菜籃子工程”建設方面,切實盡心履職,扎實做好為民服務工作。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