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減少“多余產品”
□ 徐 風
產品分類是門學問。標準化的產品分類雖然科學,卻紛繁復雜,如果按照是否可用分類,就包括基本不用的、可用可不用的、可用不好用的、萬萬不可用的等等,這其中很多都屬于多余的產品。在檢驗某一產品是否多余方面,普通百姓是最權威的專家。
不銹鋼鋼絲做的攪蛋器是具有西方特色的廚具。而在中國,既是餐具也是廚具的筷子,攪蛋就是其功能之一。筆者曾買過一件攪蛋器,但用起來不順手,洗起來也不方便,所以最終忘卻在角落里了。現在想來,和筷子的實用性相比,攪蛋器真是一件多余的產品。
如果說攪蛋器比較廉價,那么相比之下,筆者購買的掃地機器人可謂“價值不菲”。由于有定位系統,它不會丟活兒,更不會怠工,而且沒電之前會自動回到充電器上給自己充電。但使用前要把房間里容易吸進去的細小物品拾掇起來,把該清掃的地方騰出來。開始覺得很好玩,可用過幾次就沒興趣了:總擔心它會將遇到的襪子或包裝袋什么的吸進去,所以還得一路照看著。有一次剛開始干活的時候它就報了警,原來是跑到墩布邊上“吸”起墩布了。如今,這個價格不菲的掃地機器人已經閑置倆月,對筆者而言又成了一件多余的產品。
每個家庭都會有一些如攪蛋器、掃地機器人般多余的產品。當然,判斷一件產品是否“多余”,有時候是見仁見智的事件,但總體來說,咱們身邊確實充斥著很多“多余”產品。
已經不用了的攪蛋器屬于100%的多余產品,可用可不用的機器人吸塵器至少50%屬于多余產品。從這個角度講,研發這些產品的科技人員,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或多或少也都是“多余”的。除了資源、能源、環境等方面,培養這些人員的教育投入,企業占用的場地、資金、設備等都應該考慮在內。機器人是朝陽產業不假,但其研發推廣應該有更實際的方向和更實用的領域。
除基本不用的、可用可不用的,多余的產品類別中還有可用而不好用的。和前兩類多余的產品一樣,這類產品質量未必不合格,但多屬于低端產品。筆者家的一個炒勺就屬于此類產品。由于勺把的材料耐高溫性能不過關,只用了半年就燒焦了,也淪落為多余的產品:扔了可惜,不扔占地兒。需要強調的是,低端產品幾乎對任何家庭都是多余的,不論貧富,不論城市鄉村。
多余的產品類別中最大的一類,則是萬萬不可用的,這就是幾乎涉及所有領域的假冒偽劣產品。除消耗資源能源和污染環境外,假冒偽劣產品甚至會戕害公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擾亂市場秩序,危及公共安全,影響國家形象。而多余的產品類別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類,就是產品未必低端,但是生產過程卻很低端的產品。其主要問題是消耗的資源、能源過高,嚴重污染環境。
事實上,多余的產品在生產甚至設計出來的時候就是多余的。當前大力推進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供給側斷掉多余產品的產出。從國家層面而言,解決供給側問題的重點在生產領域,購買產品的消費者屬于需求側,但對于家庭而言,購買是供給側,使用才是需求側。如果以是否有用為標準,就可以厘清供給側改革和普通百姓的關系:普通百姓并非坐享供給側改革成果的旁觀者。從這個角度講,只有普通消費者盡量少買或不買多余的產品,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措施才會落到實處。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