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筍
□ 王家榮
從春雨帶來的好夢中醒來,打開后門,就見到竹園里滿地的新筍。粗的細的,有的剛從土里鉆出來,還完全包在筍殼中;有的已高可齊膝,露出了嫩嫩綠綠的竹節。一家老小都跑出來,興沖沖地,品評哪株竹筍最壯,長得密還是稀。
不過,竹筍可不是長出來給人們吃的。它們的使命是長成竹子。因為竹子是個好東西。起居用的竹椅、竹床,是竹子做的;廚房里做飯菜用的蒸籠、洗鍋碗用的刷帚、淘米用的潲箕,是竹子做的;掃地用的笤帚、撖箕,是竹子做的;干活用的扁擔、籮筐、箢箕、畚箕、連枷,是竹子做的。就連大人抽打小孩屁股的工具,往往用的也是竹枝。
但竹筍既然長出來了,又可以吃,人們也總是要弄一點到嘴里來的——農村里,一年四季能吃到什么好東西呢。
首先被挑來吃掉的是那些“叛逆”或“另類”的竹筍。它們不好好地長在竹園里,獨自鉆到了屋子的墻角或竹園邊的小路上。還有一類挑出來吃掉的,就是那些細細瘦瘦的竹筍,它們成不了材,還要在地里爭肥料,當然也應“清理出局”。
竹筍好像只有一種做法,就是炒——清炒。筍子很嫩,把它們煮熟去除澀味后撕成細絲,用水泡透,再把水捏干,鍋里放少許菜籽油,把筍絲倒入,不停炒動,放鹽,快熟時加點水,稍燜一會,就可裝盤上桌了。炒出來的竹筍乳白色,吃在嘴里脆得很。
以有限的經驗,認為滿世界將竹筍都是如此對待,如此烹飪。后來跑到海南,發現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那是一次和朋友在海南一大排檔聚餐,一下看到竹筍,便想點一盤炒竹筍。不料師傅問:“炒什么?”竹筍還能炒什么呢?我們自然不明白。師傅說,可以炒肉片、炒豬肝、炒雞肫。我們就要了一份竹筍炒雞肫。
等到竹筍炒雞肫端上桌來,放進口里一嚼,又酸又澀又臭。而其他桌子上的海南客人,卻吃得津津有味。
從此好長一段時間對海南竹筍就沒有好印象。但在海南待的時間一長,發現飯桌上隨處可見竹筍:海鮮、羊肉等各種火鍋的底料,竹筍是必不可少的;各種炒菜里面,總也要加進幾片竹筍。當地的同事告訴我說竹筍很鮮,味道很好。后來有個研究海南風俗的朋友告訴我,海南的竹筍大都是山里野生的,經過了特殊的酸化加工處理。這樣做的目的原本是漁民為了適應出海作業的需要。
聽朋友這樣一說,對海南的竹筍竟有了些好感。慢慢的,味蕾對那酸、那澀、那臭開始能夠容忍,后來還真吃出海南同事說的鮮味來了,而且覺得也挺脆口的。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