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麗娜
周末整理女兒的舊衣,居然翻出了她兒時的小毛鞋,精巧可愛一直舍不得送人,這出自母親的雙手。撫摸著上面漂亮的紋飾,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小時候。
那個貧窮的年代,農村里很少有人能穿上毛線衣,一般都是土布衣服,一整個冬天就件棉襖不離身,能不凍著就算不錯了。那時候毛線又貴又珍稀,只有到城里憑票才能買得到,因此會編織手藝的人很少,母親年輕時心靈手巧,對編織很著迷,也學會了些手法。
母親有了孩子后,總想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發現在外地工作的父親,工廠里常發的勞保手套(棉紗質)總會有剩余,于是就把新的手套積攢下來,拆掉后盤成白紗,再用染料染成彩色的,染料也不好找,一般就以橙、黑居多。這些線,在母親巧手編織下,成了我的小背心、線衣線褲等。小時候,我經常在睡眼朦朧中看見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地織著衣服。母親織的線衣,花樣繁多,擰麻花、鏤空花……橙黑兩色交織,看見的人無不稱贊,也讓我在小伙伴中間特別神氣。
后來生活條件漸好,毛線不再稀缺,母親的技藝終于有了“用武之地”,我們姐弟的毛線衣更加豐富多彩。母親愛琢磨,又買來了書,照著書上教的花樣、圖案一一學來,一只可愛的小鴨子、一朵亮麗的鮮花……都是那么恰到好處地出現在我們的毛衣上,穿出去,都是一道風景。記得一次過年,我的新衣就是一件玫紅衣的毛衣,主打手法叫菠蘿花,一叢一叢的,有隱隱的凸凹感,最妙的是胸前的兩個襟邊上,各繡著一只正吐著水泡的金魚,漂亮別致,讓人愛不釋手。
那時候成衣又少又貴,母親就用她的4根銀針編織出一件件讓人稱奇的毛衣,一點也不比現在那昂貴的成衣遜色。孩子大了,她就拆了舊衣,再添些毛線,或者重新設計,又一件新衣在她手下重生,我們姐弟就這么穿著母親的手編毛衣,慢慢長大。在那些時光里,我們最喜歡幫著母親繞線團,看著手中的一圈圈散線團變成一個結實的毛球,我們知道,母親的心中已想好了新衣的樣子,她給全家人編織著無數幸福的時光。
隨著我們陸續出外工作,像鳥兒離巢,母親的那些銀針已多年不再使用,但她還收藏著它們,時不時會拿出來擦拭一番。
直到我女兒出生,母親又翻出了那些銀針,要為小人兒編織毛衣。我攔著她,說:“現在都可以買得到,不用再那么麻煩了。”她卻執意要織,說還是手編的毛衣保暖、放心,我實在拗不過她。后來她說:“唉,真得老了,以前一宿一宿地織,都不覺得累,幾個晚上就織成一件,現在可真是坐不了多久了。”可慢歸慢,她的手藝仍不減當年。
我有時候看著母親坐著,一下下地撥弄著銀針,手指翻飛,那一刻,仿佛又看到歲月深處,那個心靈手巧的美麗母親,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把人生編織出了不一樣的美好。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