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人敬業 須先敬人
□ 胡立彪
自去年兩會工匠精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推崇、踐行工匠精神便成為一種社會潮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強調弘揚工匠精神,提出要“厚植工匠文化,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工匠精神在邏輯上被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性因素,其重要性就更加凸顯了。顯然,培育工匠精神不是一時之需,而是長久之業;不是一業之為,而是強國之基。
對于工匠精神之于國家經濟發展之重要,來自企業的代表委員最有感觸。全國人大代表、中信國際礦業副董事長任沁新談了3點感受,非常到位:“第一,報告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這為中國制造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中國制造必須實現從量到質的提升;第二,培育一批優秀的中國工匠,這是質量時代的實現途徑;第三,必須以人為本,要把培育高技術、高技能的員工隊伍視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途徑。”
現在人們都知道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怎樣培育,許多人并不清楚。任沁新提到的“以人為本”,可謂一語中的。而現實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恰恰就在這方面。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李斌表示,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第一要務是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他拿數據說事:去年他做了一項涉及17個省區市40多家企業2000多人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只有1%的人愿意當工人,9成多的受訪者認為工人地位待遇不高。
在許多人的概念中,工匠精神意味著精益求精、專注嚴謹、一絲不茍、持之以恒,簡單說就是敬業。這確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表征,但要做到這些,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精力、體力乃至情感代價的。精益求精的產品質量好了、賣得貴了,品牌價值也提升了,但創造了這些價值的工匠們卻并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其地位待遇仍很低,他們怎么可能有積極性?工匠精神怎么可能傳承?沒了工匠精神,企業生產不出好產品,只能走低價競爭的老路,如此就陷入惡性循環。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人的價值,體現人的勞動價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程蔚東,在談到工匠精神時就提出建議,要從制度、經濟、價值觀等方面去保護、鼓勵有志于走“工匠”之路的個人與企業,對他們的生產創造過程給予扶持,對產品、作品給予應有的回報與地位。“不能一邊呼吁,一邊繼續無視他們的辛勞和心血。”
在去年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談到培育工匠精神問題時回憶起20年前他在歐洲一家企業參觀的經歷:一位技術工人澆筑的鎂條粗細均勻,一絲縫隙都沒有。總理感嘆:“機器都沒他做得好!更重要的是,這家企業的總經理告訴我,這位工人的收入和他本人的收入一樣多。這就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勵!”總理提到的“激勵”,就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以人為本的最好詮釋。
欲人敬業,須先敬人。工匠精神是“敬”出來的,這既包括精神上的敬重,也包括物質上的激勵。當然,培育工匠精神的敬人敬業,不能是一時一事,而應該形成一種社會化的且具有可持續性的制度。這種制度不僅要有保障工匠工資待遇的法律法規建設,也要有提高技術工人職業技能的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只有注重技術人才培養,暢通其職業發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環境,讓工匠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出價值來,中國經濟發展才能獲得更持久的內在動力,完成向更高層次的跨越。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