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質量水平 推動邁入質量時代
——訪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蒲長城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用這么大的篇幅強調質量,我倍感振奮、深受鼓舞。特別是總理講到的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讓我有切身的體會和強烈的共鳴。”說到今年全國兩會上質量元素尤其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的質量部署,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質檢總局原副局長蒲長城既感到興奮激動又歡欣鼓舞。
作為一名在質檢系統工作多年的老質檢人,蒲長城一直心系我國的質量發展和質量事業。“質量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質量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質量工作,明確提出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說起黨中央、國務院對質量工作的重視,蒲長城如數家珍:“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年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李克強總理指出,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要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
在蒲長城看來,今年是“十三五”時期的關鍵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重要時期,迫切需要按照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質量工作的要求,綜合采取質量提升措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如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質量時代?蒲長城帶來了3個方面的實實在在的建議。他建議以質量提升行動奏響質量時代的號角。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同時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質量,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質量的看重。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可以說是全面提升質量水平的最大抓手,必須動員全社會各界力量、政府有關部門都參與到質量提升行動中來,通過提升產品、服務、工程、環境質量水平,進而促進經濟整體提質增效升級。特別要瞄準實體經濟、瞄準老百姓日用消費品,組織摸底調查,找準薄弱環節,開展質量攻關,切實提高產品質量。要聚焦國計民生需要,抓好旅游、物流等行業服務質量,讓提高供給質量的理念深入到每個行業、每個企業心目中,使重視質量、創造質量、享受質量成為社會新風尚。
蒲長城還建議,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雕琢質量時代。工匠精神是中華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帶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近兩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弘揚工匠精神,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工匠精神是敬業守信、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厚植工匠精神的企業,一定是具有質量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企業;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的市場環境和穩定的人文素養的國家。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不僅需要創新驅動,更需要腳踏實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弘揚工匠精神,關鍵是要在廣大企業中廣泛宣傳和踐行工匠精神,塑造恪盡操守的職業精神和重視質量的企業文化。要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借鑒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實現產業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完善技術性人才培養、交流機制,培育一批高技能、緊缺型、創新型“大國工匠”。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提升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讓追求卓越成為社會取向。
蒲長城最后建議,以打造質量品牌搶占市場競爭制高點。隨著經濟發展和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市場競爭、商品消費越來越多體現為品牌競爭和消費。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品牌事業起步較晚,品牌總體實力依然不強,而國內高端品牌需求旺盛,有效供給難以滿足,以致出現了我國游客出國搶購電飯煲、智能馬桶蓋等“掃貨”現象。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培育、發展品牌核心競爭力,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突破口,也是引導境外消費回流、提振國內消費信心的關鍵所在,更是培育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要加強品牌發展的統籌規劃,建立品牌建設協調推進機制,在財政、稅收、金融、科技方面出臺品牌發展的支持政策,確立強有力的政策導向,要創新品牌發展的培育手段,建立政府指導下的市場化、社會化品牌建設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在品牌研究、咨詢、宣傳、維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強品牌評價和宣傳,對內引導國內消費者破除對“洋品牌”的消費誤區、品牌迷信,增強公眾對自主品牌的認可度和自信心,對外利用各種外交場合和對外交流機會,積極宣傳推介我國優勢品牌,為中國品牌“走出去”積累口碑、樹立形象。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