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建華
“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產品的差距主要在質量。從深圳的實踐來看,從國家未來的發展來看,我建議能夠把質量強國作為新時期的重大戰略,從立法、規劃、政策等各方面全方位加強質量建設,使得質量真正能夠滲透到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城市、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來推動我國供給側能夠提供更強大更優化的供給。”3月6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市長許勤在廣東省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此建議到。
據他透露,2016年,深圳市生產總值超過1.95萬億元,同比增長9%左右。同時,資源能源消耗低中再降,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再下降4.1%和8.9%,PM2.5平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下降10%,繼續處于國內城市領先水平,實現了經濟和生態質量“雙提升”。
許勤表示,深圳市的體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質量,需要全社會牢固樹立質量意識,著力以質量重塑我國的供給側新優勢。這些年,深圳始終堅持以質量引領來發力供給側,推出了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的跨越,全力加強標準、質量、品牌、信譽一體化建立,以質量優勢對沖成本劣勢,以質量提升支撐深圳市的穩定發展,“因為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都沒有了,只有靠創新走出一條新路來,只有靠質量去引領構建新的優勢。”許勤說。“十二五”以來,深圳市的GDP、財政收入、全社會的研發投入,實現了3個翻番,GDP由9500萬元到去年的1.95萬億元,整整漲了1萬億元;研發投入330億元上漲到800億元,可以說質量引領使得深圳經濟走出了一條新路。
許勤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一個體現鮮明質量導向的報告,在許多地方都強調了質量,全面提高質量水平,加強質量管理,培育更多中國工匠。2014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的要求,深圳市進一步提出了打造“深圳標準”的新要求,加快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三個轉變”做出新探索。
據悉,2010年,深圳市提出“深圳質量”理念,許勤在2011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圳質量”是“深圳速度”量變基礎上的躍升,是“效益深圳”內涵和外延的擴展等。而到了近兩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重點。許勤在談及深圳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驗體會時,除了關鍵是質量之外,還表示主動力是創新、主戰場是實體經濟以及機制建設3個方面。《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