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徐建華)空氣質量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3月9日邀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第一個問題就是空氣質量。陳吉寧指出,空氣質量包括PM2.5,主要受兩個變量的影響,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氣象條件。氣象條件不可控,排放量是可控的。環保工作的目標就是把人為污染物排放量盡可能減下去,減到最小環境容量允許的排放量,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重污染天氣。這個環境問題就解決了。一般來講,環境問題不是短期兩三年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陳吉寧介紹了過去3年的霧霾治理情況: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3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33%、31.3%、31.9%。
“另外還有一組數據,2016年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除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區,在過去的3年里都減少了30%以上。隨著這30%的減少,優良天數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也在明顯降低。”他表示,如果從3年來的情況看,空氣質量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改善。與發達國家相比,改善速度上看中國也并不慢。
陳吉寧指出,在中國改善空氣質量要比其他國家難得多。“發達國家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基本上是分階段解決,先解決燃煤的問題,再解決機動車問題,是分階段、比較長的一個時期解決的。我們不同,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為主。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夠綠色,汽車的保有量增長也很快。所以,我們單位面積上的人類活動強度比他們高很多。在這樣一個比較難的情況,3年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充分說明我們當前大氣治理的方向和舉措是對的、是有效的。”
陳吉寧坦言,冬季取暖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他同樣拿出了3年的比較數據: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個重點地區和74個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9.6%、36.5%、26.6%和20.8%。數據顯示,冬季重污染天氣主要出現在京津冀地區。陳吉寧指出,背后主要原因是包括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在內的經濟社會活動造成的,解決它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陳吉寧表示,發達國家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用了20年到40年的時間,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時間,中國一定會比發達國家更快解決這一問題。他希望每個人不要成為環境問題的旁觀者、指責者,要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參與者、貢獻者。 《中國質量報》